好的制度能让教师乐教善教—— 宁波效实中学:构筑“为了教师”的评价体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6-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汪 恒

职称评定,在校长裘建浩眼里,曾是件如履薄冰的事。“这事做得好,有利于老师的专业化发展;但做得不好,就会打击老师们的积极性,甚至激化各种矛盾。”在宁波市效实中学,情况尤其棘手:同很多老牌名校一样,校内高级教师比例高,每年新增的高级名额只有3~5个,具备参评资格的教师却多达40位,竞争激烈。

2018年,效实中学成为全省首批、宁波唯一一所自主评聘改革试点学校。这让学校自身的腾挪空间变大了,也让裘建浩察觉到了机遇。尽管教师评价体系当中的“硬骨头”不少,但裘建浩越发坚信,坚持教师评价改革,最终能让教师队伍建设萌发出新的生长点。效实中学也在一路“破冰”中,将传统印象中“对教师的评价”逐步转向成“为了教师的评价”。

制度里流淌温情,数据中照见成长

自主评聘实施3年以来,让裘建浩欣慰的是,没有一位教师反映“不公平”。

事后的“亮堂堂”,是事前的“不怕烦”换来的。学校会在正式评审前,召开参评教师通气会,对评分细则逐条解读。教师如提出合理意见,就会商定优化相关指标及赋分,不惜“来回”多次,以确保大家对规则达成共识。此外,职称评聘委员会中还增加了两位校外专家,学科评议组成员中校外专家比例也达到六成。

校方还试图打破“论资排辈”的“老路子”。在评聘标准中,一方面,担任班主任、指导学生竞赛获奖等教育教学实绩有了更突出的权重。例如,担任班主任等教育管理工作一项的最高分值由自主评聘前的10分增加到了16分。另一方面,专业资历、教学论文等指标的权重被淡化。

自主权下放后,教师们花在职称参评上的精力明显少了。成功评聘上高级职称的教师王静晓介绍,“程序上简化了很多,在学校里有备案的相关证书,都不用额外去复印”。除了大幅减少材料递交,校方还简化了量化考评程序。综合排名后,参与到面试说课环节教师数量仅为可聘人数的2倍,不再需要所有人把所有流程都走一遍,尽可能让教师“少点麻烦”“不心累”。

教师的评价维度里,学生视角难以或缺。像不少学校一样,效实中学也在尝试利用来自学生的数据搭建起一个“参照系”。然而,收集到数据后,校方却曾陷入过困惑:每位教师的角色特长都不相同,数据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教学育人的全貌?再者,如果一位教师收到的学生评价得分不高,他(她)就一定不是好老师吗?

理清思路之后,学校按照授课教师、班主任、班级导师等3种不同角色设计了面向学生的无记名调查问卷。根据角色的不同,问卷中涉及的项目也有所差异。比如:评价授课教师的问卷中细分为教学准备、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后答疑辅导等5项;班主任的问卷中则涉及处理班级事务的民主性和公平性、班会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等共计14项。问卷会在每学期中后段发放并完成数据处理,之后完整的结果会“点对点”反馈给相关教师。

青年教师潘瑶菁工作第一年时,收到的班主任满意度一项仅有80%。这让非师范专业出身的她注意到自己的短板。她开始尝试和学生一对一写信,以加深对他们的了解。一年下来,数万字的信件让师生间坦诚相见。现在,她作为班主任的学生满意度已近乎100%,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带班风格。在同为青年教师的钱昭媛看来,新教师大多会比较关注自己授课的内容,但对学生能接受多少考虑不周。来自学生的评价能促进大家反思教学,找到改进方向。

“真实的数据有时也不能反映真实的问题。”每次拿到评价数据后,裘建浩总会提醒自己,不要急于下结论。曾经有位教化学的青年教师小徐被学生反映教得太难,上课听不懂。“真的是老师不称职,水平有问题吗?”裘建浩找来这位教师出过的题目细读起来,顿觉惊喜。原来小徐的强项在于编制原创试题,以拓宽学生视野,因而显得略难。之后,小徐所带班级的化学成绩果然在全市都名列前茅。“教师评价中,借助数据,又不迷信数据,才能让数据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裘建浩感叹。

条条赛道通向“领奖台”,个人到集体都可出彩

从教31年的潘青还记得摘得学校首届银杏育人奖的情景。当时她还在海外访学,没有提交任何材料,便被告知获奖。银杏育人奖是效实中学面向教师的最高荣誉,5年才评选一次。有15年教龄的王林枫,最近入围了两年一届的“学生心中最美教师”候选人。这同样是一项不需要自己“填表”的荣誉,人选由学生、教师和家长推荐产生。

效实中学校内有一套完整的教师荣誉体系。“如果你是班主任,有优秀班主任评选;任课教师有校级优秀教师,教辅人员有优秀教育工作者;课题做得好,有校级专业发展先进个人;擅长带竞赛,有机会拿校长特别奖;资深教师有银杏育人奖,青年教师则有校级优秀青年教师、校级教坛新秀。”裘建浩介绍。荣誉的评价者,除了同行,也有学生、家长,以及校友。学校向校友与企业筹集了近千万元的奖教金,每年的教师节都会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我们尊重每位教师的个体差异,并鼓励他们在自己的职业长项上向更高标准看齐。”裘建浩说。

教书育人需要持续精进。效实中学在全体教师中推行了“1110工程”,即每学年开设一堂公开课、撰写一篇教学类论文,并在学科内或跨学科范围内听10节课。每学年,身为校长的裘建浩自己也会在校内听评80余节课,课后与教师的交流时常都在20分钟以上。除了在课堂教学质量上“把关”,学校还每年举办“学术活动周”,并探索推出“小专题、共同体”的创新教学演习模式,以提升教师素养。教师可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研习主题,并深度参与互动交流。

近年来,随着新校区开辟、办学规模扩大,学校里年轻教师的面庞多了起来。目前,全校35岁以下教师占到了全部教师的近四分之一。对于职业生涯刚起步不久的新教师,如何通过评价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专业成长?校方专门制定了新青年教师专项修炼项目化测控评价方案。在这一方案中,教学论文发表与获奖数,承担公开课、获评优质课的数量,承担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时量,参与教研活动的次数和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情况等都被列为量化指标。青年教师被鼓励多多尝试、全面提升。

2018年,效实中学又进一步设立了青年教师联盟。“联盟成立后,有了更多归属感,感觉像是多了一个同龄人评价的途径。”钱昭媛说。以联盟为平台,主题讲座、板书设计大赛、说播课、线上学术分享等活动相继开展起来,学校的教研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除了学术活动,联盟还会承办或参与宁波市的一些公益活动。

除了关注个体,学校也意识到团体的重要性,并因此出台了星级教研组认定奖励办法。教研组要成功“升星”,需要在校本教研、校本选修课程、校本化作业、学科质量等9个维度上均有所突破。“大家都‘动’起来了。身边的同行都在变得优秀,也会促进自己更努力。”物理教师余斌告诉记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