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记美 ——记杭州市政苑小学的自然课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7-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小学生时代杂志社 任 芳

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到“自然缺失症”的儿童,他们生活在都市,与自然完全割裂,他们无法感受到春天的气味,不能听到夏天的蛙鸣,也无法捕捉到鸟儿飞翔的姿态。

生活在现代的学生也似得了这种“自然缺失症”,但他们中的部分却能摆脱电子产品的围绕,换一种方式近距离接触自然,并在与动植物的相处中,体验认知、学习、探索的经历。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4月26日,杭州市政苑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终于复学了。报到这天,二(4)班的学生发现教室门外来了一群“小客人”,原来是乌鸫在一个隐秘的角落筑了巢。

小鸟的到来,给大家带来了快乐和惊奇,牵动着他们的心。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他们每天观察、记录,也产生了很多疑问。

为解答这些疑惑,政苑小学语文教师苏峰带领学生们认识乌鸫的习性和特征,并用文字记录下来。他们在与小鸟做朋友的过程里,学会了尊重生命,也学会了用文字生动地表达。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里的这一描述,真是教育的美好情状。政苑小学的学生们,在春日的风里,跟着苏老师一起观察乌春鸟(乌鸫),看凤仙花,走进了大自然,像是复刻了两千年前的文化记忆。

自然里有什么呢?学生们知道了,有一种乌春鸟,学名叫乌鸫,它是“漏嘴巴”,嘴里会掉下泥土、树枝、红果子;也知道了,凤仙花的种子黑黑的、小小的,“像蚂蚁的小脑袋”(刘欣然语),甚至观察到了三龄蚕、二龄蚕和一龄蚕的区别……

学生们写文章,记录种植凤仙花、血丹、山茶、白玉兰、海棠……每天观察、记录,并赋予想象,像黑塞和莫奈,每日在自己的花园里劳作,参与植物的生长,体味它们的成长历程。

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这种生命的联结,一起用摄影、视频、文字或者手绘的方式记录下植物的变化,也记录下时间的流转。在莳花弄草中,感知到生活之美,感受到生命的蓬勃与丰盛。

正如苏峰老师所说:“小鸟的不约而至不仅给复学返校的学生们带来了快乐,也为亲历‘小鸟故事’的学校教育工作者生动地诠释了‘好的教育’之义,让我们看到了学校教育应该有的美好样子。”

师生一起持续观察、记录,观察小鸟的便便、食物、嘴巴的颜色……分辨小鸟行为习惯背后的意义,也在探寻更深的生命启示。

于是,学生们怀着期待、喜悦、兴奋写下了14万文字,汇成了《与小鸟做邻居》,这是一本由教师和家长统筹设计、策划整理的校内刊物,作为去年“六一”给学生的礼物,学生们都非常喜欢。

从花到鸟,在不经意间,学生们勾勒了一幅幅花鸟画的图景。他们和我们的古人一样,从画中管窥世间万物,认识到这个世界是如何组成、如何运转的。这里有闲情,有趣味;这里可记美,有自然的美、艺术的美,也有文化的美、历史的美。

他们又将《与小鸟做邻居》中未录完的“去年的乌春鸟”主题文章,加上“今年的凤仙花”,编成了今年的“六一”礼物——《春天的故事》。

《春天的故事》有人和鸟的奇妙交流,也有人和花草的美丽约会;有客观的记录,也有天马行空的幻想。

慢慢地,一个美好的世界就在学生的脑中、心里拼凑而成了。这个世界有花草树木,有鸟兽虫鱼,有他们认识的、可以脱口而出的动物和植物。在学校教师的引导下,除了专业学科,他们还有“自然”这一门大课。

懂得看了,或许就懂得欣赏美了。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我们的祖先在最初的文化教育里就包含了自然,懂得打开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和一颗颗敏锐、纯净的心,去欣赏和领悟万物生长的智慧和美丽。

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关于自然的认知,还知道了天文地理、风俗民情和关于生命的体味。

林瑾怡画的乌春鸟,彩铅淡淡写就,很有伊迪丝·霍尔登《一九〇六:英伦乡野手记》的趣味;林珑画的植物朋友浓墨重彩,兼有装饰画的韵味;朱高昀给笔下的鸟儿画了一对大眼睛,令人想起八大山人画的有个性的鸟……这些文字和画作,记录的不仅仅是学生们看到的景象,更是他们对周围的反应和思考。

一张张画,充满了细节和形式的美感,带给了大人们新的眼光、新的感悟。他们是西子湖畔的小梭罗,看动植物,也思索着生活。

孩子们懂得表达了,或许就懂得创造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