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力校长李建飞:办有“自然味”的好学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绿树掩映的大成实验学校藏在浙江杭州的老居民区里。清晨,首先打破校园一夜宁静的是各种鸟儿清脆的叫声。接着,距校园不远的铁道上会有一列火车准时经过,有节奏的铁轨撞击声让周围的市井生活渐次被唤醒。

    当阳光洒进校园的时候,校长李建飞已经晨跑结束。学生陆续入校了,有的大声向他问好,有的干脆跑上来抱着他。学生的欢声笑语让校园热闹起来,新的一天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我喜欢这样的生活节奏,学校教育就该有静有动,朴素而美好,让每一个孩子自然生长。”李建飞说。

    静心做“自然的教育”是李建飞从教30多年深刻的人生感悟,也是他在这所学校用心创造的教育图景。

    好作业是给孩子的童年礼物

    每年假期,大成实验学校都会给孩子布置三项特殊假期作业:和父母一起制订一份假期计划、给自己找优点、做一件感动父母的事。对每一项作业学校都有细致要求。以找优点为例,孩子要和父母、同伴一起交流,至少找出自己的五项优点,同时还要每天坚持,把优点变成习惯。

    这三项作业被称为“校长特别作业”,是李建飞坚持多年的实践,看似简单却蕴藏深意。“目的是希望每个孩子变得自主、自信、自然,这三样东西做好了,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李健飞说。

    多年来在中学从教的他,深感痛心的就是许多入学时灵动活泼的孩子到毕业时变得目光呆滞、沉默寡言。“这是教育最大的遗憾!”李建飞说,“要摆脱浮躁与功利,我们需要一种朴素、宁静的育人环境,让教育回归自然。”

    几年前,李建飞第一次走进大成实验学校,一年级孩子正满地嬉戏,听说他是新校长,孩子们围上来,抚着他的肚子说:“校长,你的肚子好大啊!”小孩子的天真无邪把李建飞的心一下子萌化了。面对处于教育起点的孩子,李建飞更坚定了办“自然的教育”的初心。在他引导下,学校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出发,展开了一场“大作业”变革的创新实践。

    李建飞解释说,“所谓‘大作业’,就是把课外作业与课内学习统整起来,把作业减负与五育融合起来,彻底打破‘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怪圈。”

    以作业改革为核心,学校抓住备课、教研、规范等环节,从“量、质、形”三个维度优化作业设计,构建了高质量的作业体系。教师“跳进题海”,设身处地“精编精选”,让学生作业少而精。作业的样子也变得可爱了,有口头型、口袋型、实践型,对个别优秀学生还推出了自主作业制度。

    在年轻教师张丹玲的班里,70%以上的学生是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孩子们普遍缺乏自信和自主的学习习惯,家长忙于生计没有时间陪伴孩子。针对现状,张丹玲经常给孩子们布置一些亲子作业:为家长做一顿早餐、亲子一起郊游或看展览、共同完成一项研学小报告等。作业评价也丰富多样,或者朋友圈打卡,或者写一小段感悟,或者随机抽奖……

    一年多时间过去,张丹玲发现不少学生变得活泼自信了,亲子关系融洽了,班级凝聚力增强了。“作业不是只关注孩子的分数或知识获得,而是真正让孩子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人。”张丹玲深有感触地说。

    作业改革又如“四两拨千斤”,撬动了整个学校的评价改革:绿色评价、多元评价、精准评价……

    最开心的是一年级小朋友,他们的期末测试变成了有趣的项目化学习。为了迎接杭州亚运会,学校设计了“喜迎亚运,争当虎将”活动项目,孩子们通过“美丽亚运我助力”“亚运建筑我设计”“亚运主人我争当”等环节,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来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游园闯关,最终得到的奖励是一块块特色奖牌。手拿奖牌的小朋友,一个个像亚运健儿一样扬眉吐气。

    正如李建飞所言,要让作业改革成为给孩子最好的童年礼物。当作业成了孩子成长的需要,教育也自然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当智慧课堂有了生命关怀

    教学处副主任冯晓丽还记得,几年前李建飞每天一到校就夹起笔记本进教室去听课。

    在许多人眼里,性格沉静、内敛的李建飞是个有点“宅”的校长,他很少外出应酬,大部分时间就是去课堂听课。“校长的生命力应该在课堂上。”李建飞说,“只有走进常态课堂,才能了解师生自然真实的学习生态。”

    一个学期李建飞听了将近100节课,全校所有老师的课他听了个遍,在课堂上认识了每一位教师,又在课后和他们一起交流研讨。正是在沉潜课堂的过程中,李建飞找到了教育的症结所在:“我们的课堂缺少对生命的尊重,少了一些顺应儿童天性、唤醒他们学习热情的力量。”

    一个学期后,一场更核心的变革在课堂教学中发生了。

    前几年,学校曾升级信息技术设备,提出要实施“智慧课堂”。李建飞认为,智慧课堂应该关注生命成长,重构教学关系。”立足于常态课堂的改进,他带着教师优化教学流程,从导学案、学习单、技术应用、课堂观察、小组评价等常规机制入手,编制出“指向深度学习的智慧课堂2.0操作手册”,以可借鉴、可操作的课堂实践范本升级课堂教学“软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一开始,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接受这样的课堂新变化。李建飞也不着急,带着一批年轻教师从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入手。有的老师不知校本课题为何物,李建飞就手把手进行指导,帮他们修改课题研究方案。不久,全校产生了20多个校本课题。

    在这样的教研氛围下,年轻教师成了受益最大、成长最快的一群人。“刚走上讲台时,我特别没自信,每节课都想着赶紧把课上完,但又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新教师余晓鸣正在迷茫中,“智慧课堂2.0”像一根救命稻草让余晓鸣可以“按图索骥”设计教学。起初懵懵懂懂,只知道上课要有导学单,课堂分为课前预学、课中共学、课后延学三环节,要抓住目标、问题、活动、练习、技术、评价六要素。这就是李建飞倡导的“一单三环六要素”课堂范式。

    尽管不明所以,但余晓鸣发现课堂上学生渐渐跟她有了互动,越来越喜欢她的课。再后来,她不再纠结于什么教学环节或模式,而是自然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现在我跟学生之间真正是‘相看两不厌’,我也非常享受这样的状态。”余晓鸣说。

    在学校为青年教师举行的“大成杯”教学比赛中,余晓鸣已经连续两年夺得第一名。而学校的“智慧课堂2.0”改革实践也在2022年获得杭州市教科研优秀课题成果一等奖。这使得李建飞对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深有感触,“一个有经验的校长,他所注意和关心的中心问题就是课堂教学”。

    同时,李建飞更为笃信苏霍姆林斯基的另一句话——“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学校开设了“大成讲坛”,为教师搭建理念碰撞和思想交流的平台,李建飞带头登台演讲,随着学校发展不断分享新的教育思考,提出新的教育主题,讲“为深度学习而教”,讲“可持续发展的提质之路”,讲“关注分数背后的兴趣习惯培养”……

    在这样的教育言说中,许多重要的教育价值像雨润大地般渗透到学校的肌理深处,成为一种宁静而自然的存在。

    “润泽教室”里生长“美好德育”

    小Z是个行为不能自控的特殊孩子,课堂上大喊大叫,冲同学吐口水、做各种恶作剧,有时干脆躲在校园某个角落不出来。这个孩子的存在着实让师生很烦恼,家长甚至联名请求学校不要接收他,但李建飞拒绝了,反过来一次次地做家长的工作。

    每周过问小Z的情况成了李建飞必做的工作。他经常跟小Z爸妈沟通询问孩子心理矫正的情况。他鼓励班主任要把这个孩子当成教育资源。他抽空跟小Z聊天,尽管小Z总对他爱答不理。有一天,李建飞在校园里行走,小Z远远地跑过来大声向他问好。也是从那天起,小Z身上有了越来越多的积极变化。

    这件事让李建飞更加坚信,面对任何一个孩子,教师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允许他们慢慢成长。

    教育,如何实现“自然而育”,让学校变成孩子喜欢的地方?李建飞提出了创建“润泽教室”的班级管理理念。

    “在我们班,每个学科都有6位科代表,每位科代表带领一个学科小组展开学科竞赛,这样每个学科教师都会有6个小助手。”青年班主任王思琪说。通过这样看似简单的机制,班级管理既实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又让“全员育人”落到实处,每个学科教师经常跟6位小助手建立联系,负责引导他们的学习和日常行为。

    在“润泽教室”理念下,整个班级实现了“无为而治”,各个学科小组形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一个孩子没做好,总会有孩子站出来帮助他。

    慢慢地,王思琪感觉自己多了一些宽容与智慧。每天午睡时间总有一些学生不爱睡觉,过去不管是批评还是强制效果都不好。现在碰到这样的学生,王思琪就悄悄把他们叫到一旁,选几本书,师生一起静静阅读,享受温馨的午读时光。

    “‘润泽教室’让我们学会更多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让教室有了润泽心灵的力量。”班主任曹云娟感慨地说。

    有一个调皮的男生小A,是班级的“雨伞管理员”,曹云娟印象中小A经常闯祸。有一次作文课,她让大家写一位印象深刻的同学,许多学生的作文里都提到了小A,一致的印象是“勤劳、默默无闻、敬业……”真是这样吗?曹云娟很惊讶,从此对小A多了一分关注。一个下雨天,她发现小A早早地来到学校,不声不响地守在教室门口,给同学的雨伞套上塑料袋,摆放得整整齐齐。因为多了一分关注与发现,小A在曹云娟眼里变得可爱起来。“他可能不是最优秀的那一个,但他的生命一样有美好的一面。”曹云娟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成长记录与教科研的不解缘     下一篇:童心绘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