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推荐 | 唐弢向书本学习更要从生活提炼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随看随想

    新课标对各学科都提出了重“实践”的要求,这当然不意味着书本不重要,而是学科学习从此将不再从书本中来到考试中去。以语文学习为例,语文知识、能力以及素养的提升过程除了倚仗教材、书籍,还要注重在真实生活中的运用。唐弢先生这篇文章是年轻时候写的,拟想读者也是当时的年轻人,旁征博引才情熠熠。现在读来既道出了作文的秘钥,也对重审学科学习颇有启发。(孟岳)

    ————————————————

    文章虽然是表现人类的思想、感情、想象的东西,但这思想、感情、想象,却正是人类的意识对于现实的感应,换一句话说,写作的泉源,是还得从生活的高峰上出发的。

    充实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充实自己的写作的材料。

    在古时,生活和文章本来是揉在一起,并不分离的。《论语》里记载孔门师弟的问答,句句都从各人自己的生活里提出来,并无一个虚设的问题。清朝的颜习斋和李恕谷,也都说读书愈多愈不晓事,“纸上之阅历多,则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则经济之精神少”,这话虽然偏了一点,但他们都看重生活,看重实际的活动。旧书上说:“太史公游历名山大川,而后其为文愈奇。”这所谓奇,正是由经验积储起来的新奇而又现实的事物,这是新的知识,新的真理,新的感情,它引起人们对于新的希望和憧憬,从生活里得到的经验,正是一篇好的文章的生命。

    在留存的狩猎社会的史料里,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关于兽类的记载。无论是法国或是西班牙,在那些史前时代的山洞的古壁上,大抵都绘着古代野兽的形象;希腊神话和印度故事里,叙述了许多关于狩猎的事情,中国的所谓《卜辞》,几乎全是逐鹿获麟,南巡北狩之类的条文。在某一时代的文字里,往往可以看出这一时代的实际生活的情形。

    西印度Pueblo族《筐子歌》是西印度普埃伯罗族的农妇,当收成完毕后,大家集合一起,跳舞庆祝的时候唱的。这里充分地显示出丰收的快乐,这种快乐是从生活的果实里渗出来的。如果本身并不是农民,又不曾久居乡村,深入于农民生活,不曾有过和农民一致的情绪,那就不会深切地了解这心情,也自然不会深切地懂得传达这心情的作品,更不必说写作了。

    中国民间所传的《插秧歌》《打麦谣》等等,我想,大概也是属于这一类的吧。至于习见于书册,传播于口头的,却并非真正农民的作品,为了使大家对生活有进一步的认识,这里且再举一个例子在下面:

    割麦插禾,

    泥深没驼。

    新妇饷饭拾取螺,

    妇家煮糜奉阿婆。

    ——邵长蘅:《禽言》

    这一首和前面所举的稍有不同的地方,因为这里刻画的并不是作者直接的经验,却不过是知识分子代替农民立言,虚拟多于实感,颇近于所谓田园诗人的作品,是文化发达了的农业社会里的产物了。

    到了商业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起了变动,文章自然也不能再保持旧有的内容。一个西班牙人率直地唱出了他的希望:

    我有点儿金,有点儿银,

    有几条海船在海里,

    有一个漂亮的老婆;

    我还能再要什么呢?

    ——西班牙民歌

    生活永远是变动的。就社会的性质说,文章的反映已经有了这样不同的风貌,再进一步,即使是性质相同,对象相同的作品,只要时间和空际有差别,那所表现出来的姿态,也还是并不一致的。

    某一个时代有某一个时代的生活,某一个区域有某一个区域的生活,某一个阶级有某一个阶级的生活,而且这生活又不断变动着,发展着,文章既然是生活的反映,那么,要使表现深刻,要使作品的内容能够保持特定的式样和色彩,我们必须曾经深入于这所描写的生活,必须对于作品里的现实有过深切的研究,这才能够探得问题的核心,具体地表现出生活的真理来,不至于像照相机一样,只照下一些平面的浮浅的现象了。

    能够融化,能够概括,能够从生活里汲取进步的观点,指示出未来的动向的,这就是好文章。

    对于喜欢弄弄笔头,写得出好文章来的人,我们就常常称他为文学家。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一定是富于生活经验的,大文豪高尔基曾经做过皮鞋店的学徒,轮船上厨子的下手,建筑绘图师的徒弟,铁路的看夜人,饼干司务和面包司务;美国的平民诗人卡尔·山特堡也曾经当过赶货车的车夫,货船上的船伙,在草原上捆过干草,在旅馆里洗过碟子,在理发店里擦过皮鞋,当过漆匠,和西班牙人打过仗。在作品里,他们充分地应用了半世流浪的经历,宇宙是他们的学校,他们向现实学习,懂得怎样从生活里提炼,这就是成功的主要的条件。

    但是,实际生活的经验虽然重要,书本工作也还是不能放弃的,在复杂的社会里,我们所能直接地经验到的生活,毕竟有限得很,我们不能不向书籍里求得间接的经验。例如上面说过的高尔基和山特堡吧,他们同时也是读书极多的人物,山特堡是民歌的收集者,他看了许多关于这一方面的书籍;高尔基常常劝人多读古典作家的作品,并且以为即使是坏书,只要善读,也一样可以给人好处。他说:“印象,我是从实际生活直接得到的,也从书籍得到。从实际生活得到的印象,好像原料;从书籍得到的印象,就如加工品一般的东西。”在《我怎样学习》里,他又述说了在残酷丑恶的地狱生活里,自己不断地读着书:“差不多每本书都给我在没有认识过的世界里打开了窗户。给我讲着关于我不曾知道,不曾看见过的人们,感情,思想和关系。”“我愈读得多,书本便愈使我跟世界亲近,生活对于我愈变成光明,有意味。”这可见,即使是向书本学习吧,但在大体上,也还是应该着眼于对生活的关系的。

    因为要弥补生活的直接经验的不足,我们才向书本学习,间接地看到现实的更多的姿态。但同时,也可以从这里增进文字的修养,领会写作的手法,我们需要向成功的作家学习,看他们怎样观察事物,怎样展开主题,怎样刻画人物,怎样描写景状,一个读者应该用批判的态度来分析文章的内容,作者通过这文章所建立的任务,所表演的观念,以及这观念对于现实社会的联系,等等。

    要比较,要研究,从比较和研究里加深修养,寻出作文的门径来。

    一个初学写作的人,必须重视实际生活,同时也应该把读书当作实际生活的一部分,这样,书本上的记载,才不至于成为公式的存在,而可以匀和地融化在自己的生活里,融化在自己的文章里了。

    (摘编自唐弢《文章修养》,开明出版社,2021年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