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打造社区教育市域样本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7-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图为社区教育干部在指导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 今年,舟山启动了社区教育干部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图为当地成校干部在参加培训。 图为当地社区居民在学习育婴技能。

□ 邵焕荣 赵佳璐

每天一起床就打开智能手机上的App查天气、看新闻,出行刷支付宝二维码乘坐公交车,临睡前还要听一段微信公众号上的京剧……仅仅几个月的时间,77岁的舟山老人李志龙发现,自己也能玩转智能手机了。“今年4月,我报名参加了社区统一组织的智能手机使用培训,才上了5节课,就基本能上手了。”他告诉记者,现在“承包”了家里的采购重任,这几天正和培训班上的同伴一起研究各类网购平台。

这种改变的背后,社区教育功不可没。近年来,为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高质量社区教育体系,舟山市进一步完善了舟山蓉浦学院(舟山社区大学)、县(区)社区教育学院、乡镇(街道)社区学院、渔农村社区学校四级社区教育网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市民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培训,并以老年教育和家庭教育为主要抓手,不断提升社区教育服务能力水平,积极融入社区治理、乡村振兴及“四个舟山”建设。

经过多年发展,如今舟山乡镇(街道)成校办学条件普遍得到改善,全市34所成校中有14所获评省现代化成校,3所获评省现代化社区学校,普陀区、岱山县先后通过全国农村职成教示范县验评,沈家门街道、六横镇、马岙街道获评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乡镇),舟山蓉浦学院还于2019年获评全国“事迹特别突出的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

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上好学”

舟山是浙江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市之一,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该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8.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了24%。

“舟山已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我们不仅要让老年人衣食无忧,还要通过老年教育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舟山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海波表示,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我们办的老年教育必须是普惠性的,是面向全体老年人的,其目的是让他们都能够‘在家门口上好学’,从而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

然而,要办好老年教育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供需矛盾突出就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据了解,在以前,舟山的老年教育主要以市、县(区)老年大学为供给主体,绝大多数老年人都集中在老年大学学习,形成了消费的“拥挤点”,供需缺口逐渐扩大。同时,由于众多老年学员在老年大学完成学业后不愿结业、不肯毕业,甘做“留级生”,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现象日益加剧。

怎么办?优化布局是第一步。近年来,舟山市教育局以“先城区、再乡镇、后村居”的顺序,积极构建“市老年开放大学—县(区)老年开放大学—乡镇(街道)老年开放教育学院—社区(村居)老年开放教育学苑(教学点)”四级老年开放教育服务体系。此举优化了全市的老年教育发展布局,有效地扩大了老年教育的覆盖面,基本实现了让所有老年人都能够在家门口上学。

“发展基于网络的老年远程教育是弥补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良好渠道。”舟山蓉浦学院(舟山老年开放大学)院长周建军介绍,近年来,舟山各地老年开放教育机构在实体化办班的基础上,以互联网为抓手,积极推进“互联网+”老年教育办学模式,创建了多样化的学习平台。今年,舟山市建立了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与“舟山社区教育”微信公众号、舟山终身学习网共同搭建起以“平台端+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为展现层的老年教育在线报名学习平台,实现了老年教育网上选课报名、在线学习、网上展示评价等线上服务,弥补了老年教育实体化教学时空受限、覆盖面不足的问题,让更多的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高质量的老年教育服务。

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部分高龄老年群体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助力老年人消除“数字鸿沟”,近年来,舟山先行先试,推出了智能技术应用示范小区,充分发挥其功能,以点带面扩大老年人受教育人群。今年上半年开始,舟山蓉浦学院还开发了系列老年人智能技术运用学习视频和指导手册,组建了以大学生志愿者、党员志愿者及年轻老年人志愿者为核心的志愿服务团队,通过一对一帮扶等多项举措,提升老年人的智能技术运用水平。

为了破解老年教育“一座难求”的问题,舟山蓉浦学院积极创新办学机制,实施梯度办学模式:对老年人首次、二次、多次就读老年大学的,根据就读次数和学习时间分别编班为普惠班、市场调节班和市场班,然后按普惠班、市场调节班和市场班递进式缴纳学费。“此举既有效地解决了老年教育学位供需矛盾,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老年教育机构办学经费不足的困难。”舟山蓉浦学院社区教育科科长周满意说。

此外,去年,舟山蓉浦学院还与北京朝阳区社区学院等省外5家单位组建了“6+X”跨区域老年教育发展共同体,并担任组长单位。这既有利于打破该市老年教育的信息、资源“孤岛”,也为老年学员开拓了更多的学习途径,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

把家庭教育课讲到家长心坎上

每逢周末,普陀区的陆女士都会陪女儿一起登山游玩,这是母女俩一年前就约定好的。彼时,女儿刚进入初中,陆女士就明显感觉到了孩子在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她一进入青春期就仿佛浑身带刺,原本良好的沟通也突然出了问题,经常一言不合就冷场或引爆彼此情绪。”陆女士告诉记者,那时的她非常焦虑,迫切希望有人能帮助自己解决这些困惑,而在她以往的印象中,家长学校却帮不上什么忙。

长期以来,家长学校办学普遍存在着“以会代校”“以会代教”等现象:传统家长会替代了家长学校,以通报学生表现、成绩和布置工作为主;教师讲,家长听;被动接受,缺乏系统有效的方法指导,导致家长焦虑或无助。

为突破这一瓶颈,作为全国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区,2017年,普陀区启动实施了落地式家长学校办学。4年的时间,从首批试点12所落地式家长学校,到如今全区51所中小学、幼儿园全部实施,普陀区已经有了可提供的落地式家长学校一站式解决方案和可持续的结构性服务,包括完善的家长学校落地机制和师资专业化培训等,深入推动了家长学校学习观念和方式的整体变革,大范围地提高了家长素养,提升了家校共育共赢的软实力。截至目前,该区已有31所学校获得了全国、省、市级“示范家长学校”称号,家庭教育知识普及率城区达99%、渔农村达95%。

“家庭教育要落地,关键是学习落地。”普陀区家长学校总校办公室主任曹红儿告诉记者,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近年来,普陀区积极推进家长学校课程体系化建设,开展了线上线下双线并进的家长学校工作学习模式,将以往家长学校各类教学活动明确归类为校本课、专家课、亲子课、研讨课等四类课程,将家庭教育、家校共育的理论学习课程与多元化的家长实践课程相结合,促进家长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地、深入、全面开展。

“家长会上统一学习《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回家后线上观看专家的家庭教育直播课,不定期地组织家长读书沙龙,还能陪孩子参加亲子实践课。”陆女士表示,现在她和女儿的亲子关系和谐了,孩子的成绩自然也有了进步。

除了普陀区,近年来,舟山其他县(区)也结合自身特色,积极探索家庭教育新途径。定海区积极开展“新居民父母学堂”,努力提升新居民家长家庭教育素养;岱山县实施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朝阳花”计划,全力打造能独立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导师型队伍,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嵊泗县则推出了菜单式讲座清单,供各校选择,服务广大家长……

社区教育为“共同富裕”助力

普陀区沈家门街道的刘阿姨今年已经50多岁了,因为文化程度偏低,没有专业技能,她的家庭经济生活一直非常困难。3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报名参加了沈家门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举办的“育婴天使”培训班。结业后,刘阿姨顺利就业,成为一名月嫂,今年的月收入更是达到了15800元。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沈家门辖区内有不少以渔、农为业的传统渔农村妇女成为失业的新市民,急需再次创业、就业。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月嫂特别是高素质月嫂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从2013年开始,沈家门成校就开发了“育婴天使”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对海岛妇女进行新型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其再次创业、就业。该校校长刘松军表示,截至目前,学校已举办培训班93班,学员5038人,其中企业订单培训911人,结业率达99.2%。

“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社区教育大有可为。”陈海波表示,近年来,围绕“四个舟山”建设目标,社区教育积极融入群岛新区建设,形成了鲜明的海岛特色,各县(区)把社区教育培训与本地的产业结构发展相结合,坚持“实际、实效、实用”的原则,走出了“一地一品”的特色发展之路。普陀区朱家尖成校立足旅游开展海岛旅游服务培训,六横成校做精做大临港工业技能培训,岱山县长涂成校开展大型船企职工培训等,都与当地的经济产业发展实现了无缝对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