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暑假了,把课题写出来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7-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嵊州市蛟镇中学 周国梁

不少教师,尤其是一些在教育教学中成绩显著的教师,认为课题都是“假大空”,将其作为评先评优的必备条件是本末倒置。在他们看来,只有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才是实实在在的本事。还有的教师认为,课题太“高大上”,是专家学者等少数人的事,非一般教师所能为。

我随即问这些教师是否做过课题,他们一时语塞,支支吾吾,有的直截了当说没有。

既然如此,为什么会对课题有“假大空”和“高大上”两个极端的偏见呢?因为不敢触及、不想触及,或是无法企及,产生了抵触和排斥的情绪。

教能促研,研能促教。教科研是学校提升综合实力、促进内涵发展,以及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课题固然有“高大上”的,如学生应该有哪些核心素养;但作为一线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的小课题,而且存在只有一线教师包括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才能做,或做了才有说服力的课题。

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教科研活动是相辅相成的。有通过教科研得出的科学理论作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才能事半功倍,卓有成效。

耐人寻味的是,不少优秀教师一方面说做课题难,谈课题就烦,对课题敬而远之,甚至谈课题色变;另一方面,事实上却不知不觉地在做课题。

简言之,做课题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存在的某一问题或者困惑,提出假设,收集资料,设计方法,反复实践思考,以较为系统的方式去探索如何解决问题。

实践出真知,教师在有意无意中分享的多种教育教学模式,其实都是在课题基础上形成的,用以指导实践,并且不断完善,更有利于工作,不是蛮干而是乐干。

教育教学中越有实绩的教师,做课题其实越容易出成绩。

以我们学校为例,每个月都会召开班主任工作例会,定期召开年段教学质量分析会。在这些场合,学校会要求教师们谈“如何转化特殊学生”“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的经验。

我们发现,教师们在介绍、总结时,往往既有荦荦大端,又有感人细节,有理有据,头头是道,可操作性强,让人听后心服口服。

他们针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有的放矢加以解决,并形成思路和方法,最终得出结论,体现自身的价值。这不就是一个个课题提出、研究、结题的过程吗?

明明是在做课题,却“只缘身在此山中”,把做课题与教育教学实践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这与教师对什么是课题、怎样做课题了解不够,以及没有去尝试等有很大关系。

为此,笔者以为,教师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首先要转变观念。虽然教师培训中经常会涉及如何撰写课题、进行课题研究等内容,但不少教师根本不当回事,有的“一听就会,一做就废”,浅尝辄止,轻易放弃。诚然,某些地方存在教师课题做得好,但教学业务不怎么样的情况,甚至还有东拼西凑搞假课题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教师对课题的认识和认可。因此,学校亟待转变观念,让课题与工作同时进行,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其次要敢于尝试。做课题犹如“小马过河”,只有自己尝试了才知道难易和苦乐。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有两位资深的班主任教师,她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合作申报了“创设班级活动,促进班级有效管理”的课题,最后立项,还获了奖。通过这个课题,她们觉得,做课题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而且通过课题能够促进自己不断实践、学习、钻研,进而解决问题。以笔者的经验,无论论文还是课题,通过不断尝试,还可以找到其中的一些规律,包括步骤、格式等。身边那些经常有课题的教师,让人感觉很“神奇”,其实,他们只是通过不断做课题,掌握了技巧;很可惜的是,我们有很多经验丰富的教师,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就是因为缺少尝试。

再次是要适当加压。现在评职称、评教坛新秀、评学科带头人、评先进工作者、评优秀教师,都有关于课题方面的要求。这是一种导向,是一种激励,是促进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一种有效方式。笔者认识的一位新教师,想参加英语学科带头人的评比,为此开始“吃螃蟹”。最终在有经验的老教师手把手指导下,该教师学会了做课题,加上自己教学能力强,结果如愿以偿,从此揭开了课题的神秘面纱,对教科研产生了兴趣,甚至上了瘾。

最后是要组织培训。毕竟,做课题还是需要一定的规范和程序的。学校应该聘请专家,包括校内有课题研究经验的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或者传帮带,让教师入课题研究之门,感受做课题带来的好处,促进日常教育教学和教科研齐头并进,实现教育教学实践和教科研双丰收,进而让教科研成为学校的“硬核力量”之一。

近年来,我们学校十分重视教科研,出台了不少激励制度,鼓励教师申报课题,奖励各级课题立项、结题、获奖的教师,在绩效工资中予以体现。因此,每次课题评比,各学科参与课题评比的数量明显增加,获奖的数量也水涨船高。

放暑假了,教师们有更多的时间撰写课题报告,当然,前提是已经进行了课题研究实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