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讲座:回归课本关注现实 高考作文备考建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3-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内容提要:作文作为语文高考的半壁江山,备受考生、教师、家长的重视。随着高考的临近,同学们越来越关注作文素材积累的问题。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恰当地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为后面的高考作文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呢?

作文作为语文高考的半壁江山,备受考生、教师、家长的重视。随着高考的临近,同学们越来越关注作文素材积累的问题。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恰当地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为后面的高考作文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呢?

建议同学们从下面两方面发掘积累素材:

一、回归课本,挖掘素材

从课文中筛选选材,深入挖掘并恰当使用课本资源,使课本资源成为服务于写作的源头活水。课本是古今中外思想精英的呕心之作,经典之作,课文中涉及的名人事例、名篇名句、典故诗词,都可能是切合作文题目的素材。同时,同学们经过三年的学习,对课本教材比较熟悉,这时候回顾、重温、整理,会比另觅佳作更为省时和高效。课本资源作为写作中的素材库,可以重点关注以下三类资源:

(一)课本中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迹材料。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作者,其文章和道德都堪称楷模。如孔子、孟子、屈原、苏轼、李白、杜甫、陶渊明、鲁迅、巴金、梁实秋等,如果能较为全面地理解这些作者的生平事迹,借助所学课文加深对他们精神价值的理解,搜集作者的言论观点、有关作者的评论文章,就能有效地将他们化作写作的重要素材来源。

例如,教材收录了苏轼的《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定风波》等,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超然旷达的东坡居士,我们还可以读一读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的序言,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京博国学的《苏东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等文章,了解他的多才多艺和幽默风趣,能让素材的使用价值多面化。

(二)课本中的人物和事件材料。

课本中有大量的人物和事例可以作为素材来源。有来自诸子百家的,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逍遥游》《寡人之于国》《劝学》;有来自史传文学的,如《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项羽之死》《苏武传》;有来自后人阐发历史的政论文,如《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也有古人游历山水的散文,如《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赤壁赋》等等,其中所述的人物和事件,经过发掘也可成为写作的绝佳素材。建议多角度、多层面发掘课文素材,做到一材多用。

例如,《寡人之于国也》一课可以进行如下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的提问,适用于 看问题抓事物本质,不能仅停留表面 对人与对己 谦虚 等话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的论断,适用于 遵循自然规律 保护生态平衡 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人与自然的和谐 等话题;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的说法,适用于 以人为本,方能治国 的话题;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可以论证 物质富裕后,需要的是精神的升华,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富有的人 。

(三)课本中的诗文名句。

语文课本所选课文,绝大部分是经过时间淘洗后的经典名文,大纲要求背诵的也有许多诗文名篇名句。同学们在学习课文过程中也背诵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名言警句。但很多同学并未有效地将这些诗文名句化作写作的素材,这无疑是对写作资源的极大浪费。写作中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这是高考作文 出彩 创新 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

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彰显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此外,同学们还可以对课本中那些或结构清晰,或论证精彩,或语言优美的文章,进行借鉴和模仿,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二、关注现实,更新素材

热点材料实质上就是火热、沸腾的现实生活浓缩后的精华,同学们积累这样的写作素材,就是帮助自己把写作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使写作不再是象牙塔内的一种文字游戏,而是成为一种直面人生、即间现实的灵魂求索,这样的写作才能凸显写作的真正价值。

此外,面对高考题目中时评类作文和一些任务驱动型写作,再一味从教材中挖掘素材显然是不够的。面对 中国新四大发明 这样的话题,再提司马迁、屈原、海伦 凯勒就不合时宜了。综观2017年9套作文题,多以现实材料和言论材料为依托, 要求考生表达对时代的思考,对人生的体悟。所以2018年作文备考还是要关注身边的现实,关注飞速发展的社会。

高考不再回避热点无可争议。全国课标卷,近几年始终围绕热点命题。天津高考作文题虽然没有全国卷这样 亲 热,但是那些能够联系贴近现实生活,并针对社会热点阐发个性化理解的文章才能博得阅卷老师的好感。因此,关注现实中的热点,应该是备考的重点,建议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知识储备:

关注社会争议的热点。如 父亲向儿子讨薪 引发的情与理的困惑;从 北大才女开货车送快递 海归回乡养鹅 廖飞宇玩游戏玩出冠军 看现代年轻人择业观念的变化; 孩子忙碌的假期 引发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冲突 每个问题,都需要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去面对,需要以发展的眼光去分析。

关注有关人生价值的热点。作文是最直接考察学生三观的考题。历年 感动中国人物 的事迹和颁奖词是可以整理选用的材料。用自己的 辛勤指数 换来群众的 幸福指数 的廖俊波的人生具有价值;在命运面前,非凡地勇猛的谢海华与谢芳,平凡的两个人的人生具有价值;利益面前,能够以国家为重的黄大年的人生具有价值 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具有价值的人,引领时代发展的方向。

关注传统文化热点。传统文化,包涵丰富的内容,如传统礼仪、传统节日、传统艺术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人的使命。当然,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意味着固守,而应该是一种传承与创新的融合。 怎样看待中国洋节热 鼓浪屿、良渚文化申遗 老规矩遇上新时代 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注科技创新热点。2017年5月,来自 一带一路 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 新四大发明 :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这 新四大发明 是我国科技进步新的里程碑,还有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 然而,科技又是一把双刃剑,比如微信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也拉长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距离。如何理解科技与生活的关系,也是同学们要经常关注和深入思考的话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