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十二五”末 科研总经费将超20亿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1-01-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1月17日,天津大学历时两个月的科技工作大会闭幕。记者从大会上了解到,在“十一五”收官之年,天津大学坚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方针,科技总经费突破12亿元,比“十五”末增长近200%。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产学研合作不断推向深入,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和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实力明显增强。天津大学还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坚持抓质量、上水平,2015年末科技总经费要超过20亿元,在国家发展战略性领域和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取得若干重大突破性成果,大幅提升对国家和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水平。

科技经费快速增长助力科研实力不断提升

2010年底,天津大学科技总经费达到12.07亿元,相比2005年底的4.06亿元实现快速增长近200%。其中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内燃机研究所、化工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四个单位科技经费超过亿元,建筑工程学院等11个单位科技经费超过1000万元。“高效、节能、低碳内燃机余热能梯级利用基础研究”、“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等一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国家高新技术项目(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重大专项获批,有力地提升了学校基础科研、高新技术、应用科研实力。

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助推相关产业创新发展

2010年,天津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科研项目“柴油机混合率与化学反应率协同控制技术及应用”和“复杂配电系统综合技术评价方法研究、系统开发及工程应用”分获国家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第二完成单位的“美洛西林钠及其复方制剂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天津大学有3项成果分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1等奖和2等奖;15项成果分获天津市科学技术1、2、3等奖。天津大学与企业合作研发的内燃机在山东维柴、广西玉柴、安徽江淮、天津雷沃等企业得到成功应用,民族汽车产业有了“中国芯”。

科技服务全面拓展支持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010年,天津大学先后与中国工程机械总公司、新奥集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天津有限公司、天津机辆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等近十家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发起成立“节能环保内燃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参与“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天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等产学研合作组织;组织成立“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河南宝硕化工煤化工联合研究中心”和“天津大学-中航工业凯天化纤传感联合研究中心”;正式签约“天津大学-温州技术推广中心”和“天津大学长沙技术转移中心”;与乌海市、淄博市、石家庄市井陉矿区政府,天津河东区、津南区和南开区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天津大学科技影响力不断提升。

科研基地申报建设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

2010年,天津大学“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正式揭牌;“绿色精制过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监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轻型动力工程研究中心”通过验收;“滨海土木工程与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天津市集成电路与计算系统技术工程中心”获批筹建;“土木工程结构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评估成绩优异,并获国家发改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的申报资格。

科技工作高瞻远瞩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天津大学在科技工作中着眼质量和水平,明确目标和任务。到“十二五”末,天津大学科技经费要超过20亿元,在国家重大、重要基础研究项目上突破100项,在千万元级大项目上要做到在研20余项、争取20余项、培育20余项,在亿元级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上取得突破。被SCI、EI、ISTP检索的论文数分别达到2000篇、3000篇、1000篇,力争在《Science》(《科学》)、《Nature》(《自然》)和《Cell》(《细胞》)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若干篇高水平论文。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获得国家奖励的数量达到20项,在国家一等奖成果上取得突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