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受欺负家长怎么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09-09-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龄前的儿童在彼此交往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小摩擦”和“小矛盾”,而有些孩子会用“武力解决”这种方法来发泄心中的不满。不管孩子是打人还是被打,父母们心里难免七上八下,尤其当自己的孩子被打时,做家长的更是又气又急。可对于怎么“回击”,家长们却各有主张,那么,当孩子被人欺负时,究竟应该不应该教孩子还手呢?

案例:鹏鹏被小伙伴打了没还手

就在前几天的傍晚,刘女士去幼儿园接儿子鹏鹏回家时,发现孩子脸颊上明显地肿了一块儿,手上还有一排清晰的小牙印。一见到妈妈,小家伙立刻开始大哭起来,刘女士马上找到老师,问清楚后才知道,原来鹏鹏早晨跟小伙伴做游戏时因为谁先谁后的问题发生了争执,之后就演变成了一场“大战”,老师闻声赶来,马上把一直挨打的鹏鹏“救”了出来。

晚上,鹏鹏爸当了解到孩子在打架过程中一直没有还手时,立刻严肃地告诉鹏鹏:“虽说不能主动打人,但是被打一定得还手!”刘女士虽然心疼儿子,却认为孩子没有“以暴制暴”正是善良的表现,应该给予认可,为此,夫妇俩还争论了一番,可最后也没讨论出个结果。

家长观点一:以牙还牙

“不还手就老被欺负,产生心理阴影”

支持“被欺负就应该还手”这个观点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应该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不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太善良了反倒容易让其他的小朋友认为这个孩子好欺负,久而久之,班上的一些孩子王,或者喜欢故意挑事的孩子就会专门找这个孩子的麻烦。这样很容易让被打的孩子心理上产生阴影,对其成长很不利。所以,假如有人欺负自己了,就得“给对方点儿颜色瞧瞧”。

家长观点二:以智取胜

“走为上策,找老师解决”

“下手太重,双方都受伤”

“儒雅派”家长们有着相反的立场:小朋友之间的打打闹闹都是极为平常的事情,被打后不应该想着怎样动手还击对方,而是应该第一时间告诉老师,让老师来解决纷争,从而避免出现失控的局面。如果遇到的“对手”是比自己强壮很多的小孩儿,在讲理、找老师都来不及了的情况下,还不如考虑“走为上”这招——立刻跑开,免得被动挨打,在这个时候,“硬碰硬”肯定不是个明智的处理方法。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孩子受到欺负不还手也是一种大度、有修养的表现,应该得到肯定。就算动手了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万一下手太重,双方都受了伤,这个责任两家谁也负担不了。

专家:教给孩子正确的社交规则

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的张丽玲主任表示:“打斗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们在人际交往时没有掌握到正确的沟通方法,一些不成熟的交往观念才导致他们行为的不理智。从孩子自身来说,打架只是他们情绪不满的直接表达,不用上升到道德伦理的层面来分析和解决。”

“如果孩子挨打了,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像‘儒雅派’家长所说的,及时跑去找老师、家长来解决这个矛盾,或者向周围的小伙伴寻求帮助,盲目还击是十分不可取的。而家长和老师,在平时就要教育孩子学习正确的交往规则、社交策略,提高孩子对于人际交往方面的认知程度。这其中对于男孩子的教育更要予以重视,作为家长,父亲的表率作用能够从侧面教给孩子责任感的重要性。总而言之,对于孩子打架这个问题,‘事前正确引导,事后及时教育’才是最为关键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