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调查显示多数小学生对家庭收支不知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09-08-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日,本市一家培训学校做了一项关于孩子对家庭收支了解程度的调查。参加此次问卷调查的孩子平均年龄只有10岁,但已有部分孩子手中的零花钱竟达到了100元,甚至更多。

这几百元钱在尚未建立健康消费观念的孩子手中,俨然变成了攀比和交际的工具。参加夏令营的五年级小学生林宁表示:“同学过生日要请客,还要送生日礼物,爸妈给的零花钱根本不够用。”而对于那些家庭条件并不优越的孩子来说,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对于生活富裕同学的羡慕。

此外,调查还显示多数情况下“要多少零用钱都会给我”,家长不会刻意拒绝。

在面对孩子索要零用钱的时候,家长一味摆阔地出手大方,并不能体现对孩子真正的关怀和疼爱,除去合理、必需的花销外,还是不宜超过百元。

对金钱强大购买力得心应手地使用,使那些本该属于这个年纪孩子们的天真无忧消失殆尽。如果不加重视,这会使得他们失去真诚、友善的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

“劳动换收入”与社会价值观缺失

调查显示,多数小学生对家庭收支状况并不知情。有这样一则题目:请回答你的钱从哪里来?有的孩子的答案是“我爸给的”。而五年级的李欣然小朋友的回答则让人欣慰:“是父母劳动换来的。”

如今的孩子虽然过早地接触金钱,却并不了解其实际价值。出现这样两种相反的回答,可见家庭条件优越与否并不是决定因素,关键是父母对孩子的正确引导。

在回答“你认为你的家庭是富足还是贫穷,或是一般”一题时,大多数孩子以家庭具备的实物作为参考,如汽车、房产等来回答是否富足。该培训学校的孙铨校长提到,只有一位刘鹏小朋友是这样说的:“如果和富人比,我家是贫穷的;如果和困难家庭比,我家是富裕的。”虽然刘鹏的家庭条件优越,但对困难家庭的关注表明了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价值观。

家长好“面子”让孩子不知情

孩子对家庭收支的茫然,主要源于家长的刻意回避。一位家长表示:“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小时候生活不富裕,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工作再苦再累没关系,自己紧点也不能苦了孩子。”如今,即便是并不富裕的家庭,对于孩子的要求还是尽量满足。

出于这样的心理,家长并不愿与孩子交流家庭开支的问题,导致孩子们根本不了解父母的负担和家庭生活状况。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孩子并不清楚家里的钱都花在哪里,而除了自己的零花钱和学费之外,几乎没有人提及家庭生活必需品,诸如柴米油盐的支出。而对于“如果让你来做家庭支出计划”这样的问题,大多数孩子都只说到零食或者漫画等个人需求。

父母为何不与子女交流家庭收入和支出?一方面是由于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另一方面也与家长自身好“面子”的普遍心理有关。在这样的环境下,加上独生子女本身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太过容易得到的钱让孩子还来不及学会珍惜,更无从体会父母赚钱的艰辛。

专家观点:家庭收支不应回避

商品经济社会,金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家长教育孩子如何正确看待金钱,与家庭收支的透明公开息息相关。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关颖指出:“就孩子而言,伸手要来的零用钱本就不是他们依靠劳动等价交换得来,但作为独立的个体,加上成年人社会的耳濡目染,金钱的诱惑对缺乏自制力的孩子来说,恐怕远比家长想到的要大得多。有的家长认为居家过日子是大人的事,与孩子无关,因此对家中花费、收入等往往在孩子面前避而不谈。殊不知,从小培养的理财观念会让人受用终身。还有的父母认为,既然不能控制孩子乱花钱,就直接剥夺孩子对零花钱的支配权力,即便是正当的费用。但如此极端的控制往往会适得其反。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给孩子零用钱,而是让孩子了解金钱得来不易,学会合理支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