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少年烦恼 探寻青春秘密 心理剧进中学校园-心理--教育频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09-05-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话剧的场景形式被搬上了讲台,内容换上了一群中华职专的学生对上高中还是上中专焦虑选择的心理过程;港台剧和日韩剧里反映青春校园学生的手法,被植入了本市高中生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场景。日前,由天津市未成年人心理自助协会、天津市学生联合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天津市第二届中学生校园心理剧大赛决赛在耀华中学举行。全市十几所学校的中学生奉献了18台精彩的心理剧,其中大部分为原创,素材来自身边真实的案例,反映了当今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烦恼和内心煎熬,这也是当前一些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根源。

最在乎别人眼中的我

中学生非常关注友情,希望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还会因为“早恋”而产生困惑。来自五十七中学的《傲慢与偏见》反映的就是当前一些“优等生”因为个性傲慢与同学发生矛盾。南开中学的《相信者的幸福》,展现的是一名优秀学生由于不适应高中生活,开始变得自卑,最后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重拾信心的过程。此外,当前一些学生之间互相攀比也给彼此造成了心理压力,津英中学的《在感恩中成长》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耀华中学心理教师张丽珊认为,当前学生非常关注别人怎么看我,希望呈现出来的外化包装,如穿名牌鞋等来证明自我的存在价值,由此会产生内心矛盾,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这在当前学生中比较常见。不过,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白学军教授认为,孩子进入青春期,这是人生的第二个冲突期,持续时间有三年左右,其间表现出一些心理冲突很正常,这是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

老师的形象值得反思

在本次心理剧中,18个剧本中有17个剧本,老师的形象不是在用严厉的口吻训斥学生,就是口口声声谈分数对学生的重要性,或者教育学生不服就请家长。作为心理剧,虽然有夸张人物的成分,但是那些“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令在场的人既熟悉又警醒。一位学生编剧说:“这些场景其实在我们日常学习中并不少见,很多语言本身就是完全模仿老师的。当然因为剧情需要,把很多老师的语言都加在一个老师身上了。”

张丽珊认为,目前,师生关系是很大的问题,很多学生的心理压力都是“师源性”压力。其实很多老师是爱学生的,但他们对社会不准确的理解往往误导了学生,致使一些学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何去爱学生,是当今很多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很在乎和父母的关系

正当家长们在苦恼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时,如何与父母相处也是中学生们面临的问题。本次心理剧大赛中呈现出的亲子关系问题也是亮点所在。很多剧本中深刻地描绘了几种常见的家长行为:动不动就用拳头粗暴说教,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一味保护孩子、不让与社会接触,经常把自己事业上的伤痛发泄到孩子身上,忙于事业疏于关爱和了解孩子,为了满足孩子的虚荣心甚至不惜做傻事。此外,现在一些离异家庭和重组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冲击也不小,耀华中学的《妈妈,我等你》以及复兴中学的《十八岁的烦恼》都反映了这样的现实问题。

白学军指出,这反映了当前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代际差异比较明显,这些父母形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相信家长看了这些剧本也会受到触动和反思的。

多为孩子创造平台

据了解,心理剧在大学已经流行了很多年,而在中学校园还刚刚起步。由于此前中学生不开设心理活动,也不具备这样写剧本的能力,因此开展得不多,而此次天津中学生这样的心理剧无疑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白学军认为,出演心理剧给了学生们一个空间,释放自己的能量。共青团天津市委员会学校部的许瑞部长也表示,今后将更多地支持心理剧,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潜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