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大学生:当乡村教师 愿做染绿春天的小草-支教,大学生,乡村教师--教育频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09-04-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像许多大学生一样,她在人山人海的招聘会上遭遇了挑战——非名校背景、专科学历,让她在求职路上产生了挫折感。“每次都没被录用,不是因为学历太低、专业不对口,就是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这让我感觉很失落。”

一气之下,22岁的赵增秀回到天津静海县老家,对家里人宣布:“我再也不去招聘会,再也不去面试了。”

父亲赵家江是静海县陈官屯小学的教师。在女儿回家的第二天,他问,学校的英语老师病了,你能不能去代一下课?于是,赵增秀当上了英语代课老师。

不过,这个时髦的女孩还是向往大城市的白领生活。她留意着招聘信息,并在简历里列出了求职意向:高级管理人员。

简历投出后,如同石沉大海。

这一年,政府有计划地组织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通称“三支一扶”。

在两个月的“代课生涯”即将结束时,仍未找到理想工作的赵增秀报名参加了这项计划,成为第一批入选者。

她支教的地方是天津市北辰区西堤头镇的刘快庄小学。这所小学地处天津东北部的农村,属于区里的“边远校”,全校600多名学生以当地农民和外来打工者的子弟为主,狭小的校园里,没有宿舍、食堂,也没有操场。

“当时我的心里充满矛盾,到那里去工作、生活,简直就是去受苦。刚去时,我还真是有些心不甘情不愿。”赵增秀说。

第一堂课上,赵增秀让学生轮流在黑板上写下姓名,并面对全班同学讲一句祝福的话,以此观察他们的性格与口头表达能力。英语是一门需要大胆说话的科目,可她教的三年级学生是第一次学英语,很多人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一节课下来连两个单词都记不住。

晚上,回到15公里以外、与人合租的房子里,她哭了起来,引得同住的几个姑娘一起抱头痛哭。对她们来说,最简单的烦恼是,不会做饭,吃什么呢?

那些日子,赵增秀“哭过不知多少次”。学生同她顶嘴了,她忍着,下课后再掉眼泪。

大学同学辗转找到刘快庄来看望她,见面就劝她赶紧走:“明知这是个村儿,你怎么还来?”

赵增秀知道,有个一同来的大学生,压根儿没有报到。有些留在这里的大学生,也考上公务员或者找了其他工作,走了。

赵增秀最终没有走。

为什么没走?她说:“有一天躺在床上,突然脑子里出现了一幅画面:40多个学生老老实实坐在那儿,手背在后面,没人说话,只看着我。我就觉得我留下来吧。”

“风可以把蜡烛吹灭,同样也可以把篝火吹旺。”决定扎根的赵增秀不再想别的出路,她参加了学校的拜师结对活动,向自己的师傅虚心请教;参加区里组织的各种培训,还在电大参加了专科升本科的学习。

学校里虽然没有挂图、实物、幻灯等设备,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赵增秀采取游戏、歌曲、故事、笑话以及谐音等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边玩边学。她辅导学生演出的英语课本剧《狐假虎威》还在区里获得了二等奖。这让她很受鼓舞。

现在,赵增秀基本实现了全英语教学,有的学生能够用流利的英语回答问题。她喜欢带学生念课文,朗朗的读书声,让她“很有成就感”,更加舍不得这些孩子。

2008年,两年支教期满后,赵增秀找到校长,希望继续留下来工作。根据她的良好表现,校方送出了聘任书。北辰区新教师的门槛不低,一般要求大学本科学历和师范类教育背景。因此,同校的老师们说,小赵很幸运,以支教的专科生身份获得聘用,这还是第一个。

与赵增秀同在英语组的老师张静说:“她踏实肯干,能够扎下根来。看得出来,她喜欢这个地方。”

赵增秀从小长在农村,又回到了农村。考上大学后,她憧憬过留在大城市,如今她说,她不再喜欢大商场和大马路了,唱卡拉OK和逛街也不再是她的嗜好。“农村更需要大学生,在那里更能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在她的带动下,相恋多年的男友也来到北辰工作。他们计划把婚期推迟1年,等到赵增秀的第一批学生毕业后再说。

如果当初离开这里,赵增秀不知自己会做什么。她说,大学毕业3年了,仍有同学没找到工作。

与后来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座谈时,她用诗意的语言说:“‘报国’不是纸上空谈的口号。我愿意做一棵小草,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真正需要我们的地方去,染绿人生的一片春天。”

本报天津4月9日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