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 你真的读懂了吗?-孩子,家长--教育频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07-1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孩子在每个年龄阶段都会因为成长而发生不同的变化,因此,在不同的阶段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应该有所改变。虽然孩子可能察觉不到自己心理上、学习上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但是家长却往往能察觉到孩子对自己管教的反应出现了变化。也许用命令的口气:“注意听我讲话”能马上引起一个10岁孩子的注意,但是对15岁左右的青春期少年来说却不一定管用,推心置腹的交谈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更有效果。

大多数家长喜欢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但孩子更希望自己去体验。日常生活中,家长们经常会对教育孩子感到无能为力:明明是自己的拳拳爱心,却一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在以下本刊记者采访的三个案例中,我们会发现,事实上,家长们可能没有听到孩子们的真正心意。

她在父母面前关上了门

案例一:小云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原来的小云性格开朗,爱说爱唱,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在不少比赛中都获得过大奖。家长对她寄予厚望,经常说让她将来出国留学。可自从一次钢琴比赛没有得到名次后,小云变得沉默寡言,闷闷不乐,常常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不出门,甚至衣服脏了也不换。妈妈十分担忧,问她她又不说话。有时候妈妈着急起来大声地说话,小云就转身回到自己的房间,把门关上。

老师支招:

昆明路小学的吴老师认为,小云出现这种反常行为,可能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造成的。经过家长的多次强化,小云已经对自己的钢琴水平很有自信,一旦遭遇失败,肯定会感到气馁。而家长没有及时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反常情绪做出反应,没有及时地安慰、鼓励小云,这才造成小云不愿意说话的现状。

吴老师解释说,有时,家长对孩子年幼时期表现出来的特长、优势需适当淡化。在“望子成龙”的心理状态中,许多家长对孩子从小表现出来的天资、天分,如演算能力、背诵能力,音乐、美术方面的技艺表现等,不但在家里自我欣赏,还常在朋友、外人面前让孩子做炫耀性的表演。这种强化孩子“异于常人能力”的行为,易导致孩子过早地“专业化”,从而影响其身心和智能的全面发展。在孩子少儿时期,只有让他们广泛接触、涉足生活与事物的方方面面,广泛汲取知识营养,才能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这种对孩子某一项专长进行特殊培养的家长一定要抱有正确的思想,不要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父母对孩子无限的爱会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对孩子的期望。爱是责任,对被爱者而言有时能成为负担,成为压在心头的沉重包袱。爱得越深,期望越高;期望越高,责任越大,包袱也越重,也就越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

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告诉他:做好你自己,做一个优秀的自己,顺利的时候不要骄傲,失败的时候也不能心灰意冷。

他觉得上学越来越没有意思

案例二:某中学初二学生王君在班级里成绩中等,属于不太被老师关注的“边缘人群”,而且还因喜爱音乐而被家长视为“不务正业”。面对孩子的这种状况,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使了不少招数帮王君提高学习成绩。不仅买了大堆的辅导资料,还请来了名校大学生家教帮他补习数学和外语,把他所有的时间都安排在了学习上。“让他们去折腾吧。”王君说,他越来越觉得上学没意思,每天回家看到父母的脸色便觉得很烦。

老师支招:

天津一中的张老师认为,目前社会对于孩子考试成绩的过分关注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多数父母迫于考学的压力,会不断向孩子唠叨考试成绩、各种排名。孩子本来在学校的学习压力就比较大,回家后还要面临另外一种压力,所以他们常常显得很不耐烦。建议,当孩子烦躁的时候,家长更应该帮助他们舒缓压力,而不是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

中学生自由奔放的世界是令人惊叹的,但很多家长因为没有切身体会,可能对此感到不安,或者有时无法容忍,有的还企图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所以形成与孩子之间的差距,从而导致孩子“反抗的萌芽”。一味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家长,很少去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的孩子的心理。这也就是家长为什么觉得自己明明是为了孩子好但孩子却不领情,还非常反感的原因。

中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还容易片面和偏激。这个时候,家长应更多地关注孩子。要针对孩子在不同时期、不同原因中暴露出的心理、思想问题,及时谈心疏导。多了解孩子在学习中的思想反应,多观察孩子在学习中的精神状态,及时疏导孩子的思想疙瘩。

对因对学习科目不感兴趣产生厌烦情绪的孩子,家长要勤敲打多引导,帮助增强兴趣;对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泄气的孩子,要心平气和地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准症结,鼓励士气;对因在校和同学老师发生口角而影响学习劲头的孩子,要耐心开导,热情帮助化解。另外,家长在与孩子谈心时,不但要告诉孩子“怎样做”,而且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从道理上说服孩子。谈心也应该选择合适的场合,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案例三:韩涛20岁,在一所二本院校上大三,家里每次接到电话都非常担心,又不知怎么帮他。韩涛小学升初中时因差两分而被划到了收费生的行列里,初中升高中又差几分而被划到了收费生里,现在他又在一所不理想的大学就读,从未体验过成功的快乐。现在,他对学习不感兴趣,对学校组织的活动也不感兴趣,用他的话说,别的同学感兴趣的事他都没兴趣……他总是在抱怨教育体制的不合理,说现在的学校不怎么样,有时甚至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这样的状态让韩涛的妈妈心急如焚。

老师支招:

天津师范大学的殷午林老师表示,对于在多年的考试压力下屡次不成功而变得心灰意冷的孩子来说,家长的鼓励是最重要的。家长如果能想办法让孩子体验成功的感觉,尤其是在孩子喜欢的事情上,可以让孩子认识到,不仅仅只有考进好学校才算成功,成功的途径和标准都是多样的,每个人成功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孩子担心自己的状态不好,家长就不要再恶化这种情况,反而应该轻描淡写地告诉孩子:年轻人的事情你不喜欢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不是心理上的问题,以此来淡化孩子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只要孩子有感兴趣的东西,家长就要及时地加以鼓励和关注。这样,孩子的这种紧张、压抑的灰色心理就能得到缓解。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放松,大学生家长应该经常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最近关心什么,做过什么,这对于家长要采用哪种方式教育孩子是非常必要的。家长可以努力做孩子最忠实的听众,更可以做孩子最好的朋友。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基本成型,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将自己的一些人生经验与孩子分享。倾听、观察、了解孩子真正的兴趣在哪里,并且告诉孩子最好做什么和最好怎样做。同时只有通过家长自身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对孩子未来生活的判断和认识,才能真正达到顺畅地与孩子沟通、分享生命阅历的目的。

编后——

每一个孩子在不同的阶段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能他们还不太清楚,但是却早就以各种方式呈现在了家长们的眼前。家长们面对暴躁不安、沉默不语或者是厌倦上学的孩子,也完全不必担心着急。只要静下心来,听听孩子心底的声音,了解到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懂得倾听儿女心声的父母一定会得到子女爱的响应。(莫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