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非“大楼”乃“大师”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07-10-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西南联大的成功应给我们三点启示:一是校长负责制,民主办学;二是名师的教育风范;三是优秀的学生群体。

“教授治校”的真谛,就是“真诚的教育家群体办教育,民主办学,有教无类,不拘一格,奋力培养杰出人才”的代意词。

在艰苦的战时条件下,一所大学能够创造如此辉煌,它有怎样的办学理念、治学精神?记者采访了从西南联大毕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申泮文先生。

“联大的治学精神让我终生受益”

申泮文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幼年家境贫寒,酷爱读书。1935年,他考入南开大学化工系。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南开大学校园毁于日军的野蛮轰炸。

身受国破、校毁之痛的申泮文,投笔从戎参加了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奉命开赴上海前线,参加了淞沪战役……

申泮文从前线撤退到长沙,得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建西南联合大学的消息,于是进入长沙临时大学。不久后长沙临大南迁,他得到学校黄钰生秘书长的帮助,参加了“长沙临时大学湘黔旅行团”,步行到昆明,重新开始了求学生涯。

回忆那段艰苦岁月,申泮文很感慨,他说:“在我最窘迫的时候,是学校资助了我,使我绝处逢生;我最无助的时候,是联大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氛围鼓舞带动了我,使我振作起来,渡过难关。”

1946年7月,已经毕业在联大工作的申泮文受命承担了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校复员返迁的300吨公物押运工作,从昆明到天津再到北平,历尽波折。经过了一年的艰辛后,他终于完成了跨越3500公里的押运任务,将公物完整无缺地运回,为西南联合大学写下最后一个句号。

“联大的教学环境培育了我,联大的治学精神让我终生受益。70年过去了,联大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仍对现代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申泮文说。

联大经验是今日教育改革“摸着石头过河”的那块石头

2007年初,92岁的申泮文开通了自己的博客。记者浏览了申老发表的十几篇日志,发现这位化学家在自己的博客中不谈专业,而是谈教育。“我最关心的是教育,中国的教育不改可不行!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增强危机意识,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提供意见。”申泮文说。

他提出要汲取西南联大办学的成功经验,让其成为“今日教育改革‘摸着石头过河’的那块石头”。

申泮文认为,西南联大的成功应给我们三点启示:一是校长负责制,民主办学;二是名师的教育风范;三是优秀的学生群体。

西南联大全力依靠学识品德高尚的教育专家群体办教育。梅贻琦校长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没有大楼,有的是茅草顶土坯屋,但有了名师团结奋斗,仍然创造了奇迹。

在西南联大,行政管理机构简约,工作效率高超,职能部门的领导人是知名教授,其中包括常设的校务委员会秘书长、教务长等。各长由教授会推荐,校务委员会讨论通过,报校长批准。各院系教学及管理业务,均由教授会评议。各位职能部门首长,还各有自己的教学任务,有的有带研究生的任务,他们兼职不兼薪,没有行政部门工作岗位津贴,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做奉献。

在西南联大领导班子中,教育学家黄钰生先生代表张伯苓校长参加联大校管理层。西南联大南迁时“长沙临时大学湘黔滇旅行团”的长途教育行军大课堂,就是在他带领下完成的。他身上集中体现了联大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业的精神。

申泮文认为,“教授治校”的真谛,就是“真诚的教育家群体办教育,民主办学,有教无类,不拘一格,奋力培养杰出人才”的代意词。

高成材率的“秘密”

西南联大汇聚了当时著名的教授,如教育系教授黄钰生、化学系教授杨石先、数学系教授陈省身、历史系教授雷海宗、郑天挺等。大师云集,为西南联大培育英才提供了条件。

雷海宗讲中国通史,是西南联大通才教育的一个缩影,通才教育贯穿了联大办学始终。西南联大纪念馆里的选课表显示,文理科学生都要选择文学、历史、科学素养等科目,因此联大的毕业生往往学贯中西,文理兼通。

另一方面,优秀的学生群体,是办出高水平大学重要条件之一。在当时爱国主义大潮中,学子们千里迢迢奔赴大西南,为祖国复兴和抗战胜利而勤奋学习。

西南联大的高成材率,还源于一套严格的培养制度。西南联大对学生的淘汰率高。申泮文所在的化学系,1938年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实有43人,其中只有9人通读四年到1942年毕业,但就在这9人中,出了2位院士。其他34人留级、退学、转系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