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爱护令孩子爱心缺失 自私任性冷漠让人寒心-教育,孩子,爱心,自私,冷漠,迁就--教育频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07-06-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家长照顾将要走进考场的孩子

“刚参加完中考的儿子要买一双900多元的球鞋,我没同意,他就连着四五天没理我,连正眼都不看我一眼。好不容易考完了,我原本想和孩子多聊聊天,但他却连着四五天都不和我说一句话……不就是一双球鞋吗?他现在穿的那双可是一个多月前才买的,也花了好几百元……”一位姓张的母亲无奈又无助地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呢?”

在毕业班学生都陆续考完试后,7月18日,天津市中小学生也将迎来暑假。暑假,原本是父母和孩子进行沟通的好机会,可总有家长担心:孩子在家动不动就发脾气、使脸色,父母辛苦工作了一天,回到家还要伺候他,做饭、洗衣忙到晚上,可孩子却似乎一点都不懂得心疼父母。

据记者了解,每年暑假,天津市各中小学一般都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感恩教育活动,也会给学生们留“感恩作业”,希望借“感恩教育”培养孩子们的爱心,让孩子们从情感上体验亲情,从行动上理解和体谅父母。但实际上真正能做到位的孩子并不多。对此,天津市社会科学研究院郝麦收教授表示,在现代家庭中,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度爱护、过度保护、过度要求,培养出缺乏爱心和责任感,缺乏生活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孩子。

对此,老师们呼吁,这个暑假,“感恩作业”不仅要留,而且还得让孩子们实打实地做,这需要家长们的配合。

  亲情冷漠

  孩子言行让人寒心

夫妇俩收入不高,却望子成龙,自己省吃俭用,把钱都花到孩子身上,可孩子并不领情,还说:“谁家父母对孩子不这样?!”吃饭时最好的饭菜给孩子一个人吃,前一天剩下的饭菜都是父母吃;电视遥控开关由孩子主宰,父母想看什么节目还要征得孩子同意;父母言语稍不中听便给父母脸色看;父母几年都不买件新衣,孩子却一身名牌、三天两头请客摆阔……

这样的情景在许多家庭中是“家常便饭”,有的家长在纵容孩子的同时安慰自己“只要孩子能把学习搞好,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而有的家长虽然满腹委屈却拿孩子没有一点办法。

“不能让父母的爱心养出‘白眼狼’。”谈到在全校学生中进行“感恩教育”的初衷,津沽实验中学的一位姓沈的老师说,由于现代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为孩子付出很多,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中午的时候,学校门口时常能看见父母做好饭,无论酷暑寒冬早早等在学校门口给孩子送饭,可孩子下课拿了饭之后扭头就走,连再听父母嘱咐一句话的耐心都没有,让人非常寒心。

  过度呵护

  孩子成温室花朵

  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让孩子习惯了爱,忽视了亲情的同时也忽视了生活基本技能的培养,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在本市某中学的一次感恩教育活动中,一位姓秦的初中女孩谈到,上课外辅导班的时候,一名和她一起上课的13岁女孩课间掏出妈妈放到她书包中的苹果吃时,见到苹果核竟然吃了一惊,皱着眉头将苹果扔掉了。原来每次吃苹果,都是她妈妈削好皮后,再切成一块一块给她吃,中间的一部分是妈妈吃的,所以女孩从来都不知道苹果里面是啥样儿。

  对此,天津社会科学院郝麦收教授认为,现代家庭中父母对孩子过度的呵护和保护已经让孩子独立生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降低。感恩教育在要求孩子帮父母做家务的同时,也要让孩子认识到,家务劳动也是一种能力,孩子做家务也是在为自己做事,培养自己的生活能力,而不只是对父母的回报。

 [1] [2] [3] 下一页

  “孩子刚买了手机,又要手提电脑,可家里还在为他上大学的学费发愁。”近日,一位准大学生的母亲向本报反映,“像数码相机、MP3、摄像手机、手提电脑等新潮的东西,孩子们都说上大学必须得有,可究竟有多大用呢?”

随着高考的结束,许多准大学生都向父母提出了类似添置手机、电脑等硬件的要求。但据了解,很多学生买手机、电脑也只是出于攀比心理,同学聚会时会觉得有面子,殊不知家长正为高额学费发愁。一年一度的准大学生消费给商家带来效益的同时,也给一些家庭增加了负担。

随着高考成绩单陆续发到学生手中,准大学生还没有进入大学校园,就已经开始忙碌着准备“大学生活”了。记者在鞍山西道一些电子数码卖场看到,许多商家都针对学生推出了暑期促销方案:“超出本科高考录取分数线1分=1元钱”、“凡是今年高考超出本科录取分数线者持成绩单购机可获赠30—100元话费”……而在众多数码产品购买者中,不少都是即将迈进大学校门的准大学生。

如今,手机、数码相机等产品的价格一降再降,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来说,这些数码产品也已经不再奢侈。但一些准大学生们在购买这些东西的时候,看重的已经不是产品的实用功能,而是这些东西能让他们看起来“酷”了很多。

一名刚刚购买了一款价格不菲的新款摄像手机的准大学生告诉记者,如今,手机、手提电脑、MP3是大学校园内最流行的“新三件”,现在上大学必须要有手机,否则简直是活在“原始社会”,而且他身边的许多同学在中学时就有了手机,之所以买手中那款3000多元的摄像手机,是怕手机档次太低了“拿不出手”。一位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困难的同学说,尽管家里连上大学第一年的学费都要东拼西凑,但手机和电脑就和学费一样是上大学必备的,否则会“很不方便”,也会很没面子。

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同时,有条件的同学从父母或者其他长辈手中轻松地拿到了手提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手机、MP3等数码“礼物”,但有一些家庭条件相对困难的同学,甚至连上大学的学费都难以凑齐的准大学生也在张罗着攒钱买手提电脑、买数码相机。

  是什么

  让亲子彼此不理解

“和父母没话说”是眼下许多中学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长长的暑假,原本是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最佳时期,可一些孩子在家时,不是闭门写作业、读书,就是跑出去和同学朋友呆在一起,要么就是上网聊天,无论父母想多少办法,就是不给父母坐下来一起聊天的机会。而平时上学除了“吃饭了……该起床了……我走了”这样的话外,很少和父母沟通。

据了解,父母和孩子由于相互“不了解也不理解”,缺乏沟通而关系紧张的并不少。据天津四中对该校各年级近500名学生所做调查显示,有60.08%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惑”是感觉“和父母之间有代沟”,有35.71%的孩子认为和父母“沟通困难”,还有4.2%的同学认为和父母根本“无法交流”。

对此,郝麦收教授解释说,正是由于父母的过度呵护、过度保护、过度要求才让父母不能把孩子摆在正确位置,孩子也不能把父母摆在正确位置,孩子不理解父母,父母也不了解孩子。而父母只让孩子成长,自己不成长,自然就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也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给亲子之间的沟通带来困难。“感恩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亲子在沟通上的难题。

  是什么

  让孩子越来越任性

如何感恩?如何回报父母?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进行了一个随机调查,在采访的五个家庭中,五个孩子无一例外地都将“好好学习,用好的成绩回报父母”作为对父母辛勤付出的最大回报。据调查,父母在平时与孩子的交谈中常会说“只要你能把学习搞好,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你将来能有个好前程就是最重要的,我们不图你什么”,正是在这种思想驱使下,父母们为了孩子的学习鞠躬尽瘁,生活上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大包大揽。

导致的结果是孩子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过分依赖父母,把索取当做是理所当然,更谈不上回报父母和社会。对此,一位长期从事德育工作的老师表示,更多的家长在无意中走进了感恩教育的误区,要知道培养一个道德健全的好孩子要远比培养一个成绩好的孩子重要。郝麦收教授也认为,现代家庭中家长对孩子过度的要求,家长重学习轻品行的教育已经让孩子越来越任性越来越自我。

前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为什么屡有‘弑父杀母’的事件见诸报端,为什么人们有时会抱怨人情越来越冷?”谈到感恩教育,郝教授谈道,媒体中时而曝光的助人行为反被讹诈,爱心助学却无人回报、舍身救人却遭冷嘲热讽的报道,在让人寒心的同时,也激发人们思考,为什么人情越来越淡薄,不全面的感恩教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方面,家庭中家长对孩子过度爱护、过度保护、过度要求,培养出缺乏爱心和责任感,缺乏生活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孩子,一方面“感恩教育”目前仍局限在一家一户的“小家”中,没有把孩子放到社会的“大家”中去培养孩子感知爱、回报社会的能力,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以“小家”为核心的另一种自私。

  让孩子学会感恩

第一招:不要对孩子付出太多,干预太多,不要“不辞辛苦”地为孩子打理好一切。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过多,那么孩子就会渐渐习惯父母的包办代替,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久而久之,孩子就很难再感谢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了。

第二招:不要让孩子拥有的东西来得太容易。尽管父母为了满足孩子的要求,拼命挣钱,但孩子却似乎并不知足,“标准”也越来越高。尽管父母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孩子却会觉得这一切来得太容易,本来就该拥有。

第三招:给孩子一些受挫折的机会,不要孩子想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要依家庭的实际经济情况和孩子的真正需要来满足孩子的一些要求,不要事事都依着孩子,家长也要学会说“不”。

第四招:父母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讲自己工作的艰辛和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让孩子明白现在的一切都是靠辛苦劳动得来的,并培养孩子面对逆境的斗志。

前一页 [1] [2] [3]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