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兴龙湖小学:学生在“教育超市”中“走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1-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孩子们并未“失之东隅”,依然“收之桑榆”,这让孩子和家长都受到了鼓舞。如今,家长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怀疑变成了赞同,他们高兴地发现,通过课程实践,发掘出孩子的潜力,培养出孩子的兴趣,拓展了孩子的视野,实现跨学科综合化学习,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

两年时间以来,学校在实践中逐步调整完善,初步建立起一套校本课程体系,奠定了学校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基石。近两年来,学校被确定为重庆市教育科研实践基地、重庆市学校共育实验学校、大学生学涯导师基地学校;学校先后获得重庆市五一巾帼标兵岗、永川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该校学生在重庆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奖,师生参加永川区级以上各类竞赛获奖达300余人次。

同时,学校成功申报国家级科研课题、3项重庆市级科研课题,成功创建重庆市试点项目2项。

陈小渝表示,学校的近期发展目标是,切实遵循教育规律,打造出一所符合现代教育要求、具有适度超前意识的学生快乐、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新优质学校。

如何进一步推进该项改革?“评价机制始终是指挥棒,”陈小渝说,学校拟改变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不再仅仅以考分进行单一的评价,而是将基础课程、实践课程、操行、特长获奖四项内容进行一定分值的加权之后,做出综合性的评价。

事实上,推进改革的最大难点在于课程的开发和师资的储备。这支平均年龄35.4岁、基本为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队伍,准备迎接这一挑战。“我希望教师都能‘一专多能’。”陈小渝说,除了对学校老师挖掘潜力、强化培训外,学校还将邀请有特长的学生家长和社会爱心人士作为志愿者,参与到实践大课堂的教学之中。

重庆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把兴龙湖小学作为学生实践基地,两校结成对子,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兴龙湖小学的教师被聘为重庆文理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导师。“重庆文理学院的学生在未走出校门之前就有机会接受这些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又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校外导师手把手的指导,对学生的成长,尤其是师范类学生教师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重庆文理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大举措,我们期待着两校合作结出丰硕的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