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老师思修课场场爆满:公众号并非大纲搬运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5-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由于之前一直在香港念书,中国人民大学2015级法学院学生杨倩有一个她的大陆同学没有的“特权”:只要和教务处申请一下,她就可以选择不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大学思想政治类课程。不过,抱着“听着玩玩儿”的心态,上个学期一开始,她还是决定去听一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授课老师名叫王易,她扎着简单的马尾辫,却愿意让学生叫她“麻花老师”——因为她上学时候喜欢梳麻花辫。“麻花老师”说话很柔,语速不快,眼睛总是眯起来笑。但她说出来的话,总能给人一种坚定、可信的感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第一课刚开始,王易就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两句话,讲述起这两句古训背后蕴含着不屈向上的进取精神与包容万物的宽容精神,以及由两种精神构成的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核心内容。“麻花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典籍案例也是信手拈来。第一课结束,身边很多同学都窃窃私语:“没想到这门课会这么好听”。

杨倩决定,这门课,她要坚持听完整个学期。

课上:所有的“要”和“应该”,都被充分的讨论所取代

其实,早在上学期的开学典礼上,杨倩就听到了王易为新生专门做的“导航专题报告”。报告一开始,“麻花老师”也提了“天行健”等内容,谈大学生该有怎样的追求;同时还讲了易经里的“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等等几个人生阶段……“全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虽然在开学典礼现场,杨倩坐在后排,看不太清王老师的脸,但她看到周围好多新生都不约而同掏出本子来,边听边记。

转到了课堂上,王易老师依然是每节课谈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小主题:这周是“修身齐家”,下周是“仁爱和谐”……但王易在讲述这些传统文化内容的同时,还谈及了它们的现实意义,并结合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照进行解读。

从小接受西方思想体系教育的杨倩,原本对于这类内容是有些抵触的,但“麻花老师”的课,却能让她获得强烈的认同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那些字面含义,对我们而言,可能有一定的距离。但王老师试图在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的时候,让我们把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杨倩说,同样是那24个字,王老师讲出来的,和个别领导、老师讲出来的感觉,完全不是同一个东西。

“那些领导一讲,往往爱说‘我们要’‘我们应该’怎样怎样。”但在“麻花老师”的课堂上,所有的“要”和“应该”,都被充分的讨论所取代。

因为是在法学院,杨倩和同学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制”一词的讨论尤为关注。王易老师用一个“郭巨埋儿”的中国传统二十四孝故事来让学生们探讨,这种“孝道”是不是一种违法?“咱们现在看来,郭巨挺‘变态’的,但王易老师引导我们思考——当时儒家观念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而是一种信仰……”关于“郭巨埋儿”的讨论,学生们讨论了近两节课。讨论过程中,王易老师也循循善诱,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国家的法律,没有必要都是一样的。在社会主义体制下,我们应该去建构一个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法制。

“她从不强求你接受什么观点,都可以充分讨论。”人大新闻学院2014级学生慕海昕,一年前也感受过这种“开放式”的课堂。而她发现,每当讨论到最后,“麻花老师”的观点,往往都是让大家比较信服的那一个。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