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硕士生的回乡记:故乡不完美 但不缺少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2-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不带偏见,只录看见。春节期间,几位研究乡村治理的博士硕士生,以专业视角写回乡笔记

故乡虽不完美,但也不缺少美

今年春节,各种“回乡记”火了。“故乡并不完美,故乡也从不缺少美。”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贺雪峰科研团队,几位经常在全国各地农村蹲点调研的博士生、硕士生,利用春节回家契机,深度观察中国乡村,没有偏见、成见,只忠实记录“看见”。

观察人:刘成良地点:湖北沙洋

在家种地种出乐趣

开着插秧机就像打游戏,蛮过瘾;忙完农活就外出潇洒“游”一回

“以前我在外打工,不想回来种地;现在我在家里种地,不想出去打工。我忙半年、玩半年,闲的时候背个包就出去了,去年游了香港、澳门和越南,今年准备去泰国。”湖北沙洋县种田大户王泉林一脸自足。

5年前,王泉林是贫困户,而且背了一身债。他在吹牛吗?不!

王泉林曾在外打工,妻子在家种田。后来妻子患重病,他不得不回家照顾,家里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2010年,王泉林从别人手里流转来20多亩地,扩大种粮面积增加收入。他买了小型收割机、旋耕机,自己用,也给别的农户服务赚钱。2012年,王泉林又流转来一些土地,扩大到150亩。

传统农业是辛苦活,农民汗珠子落地摔八瓣,王泉林却找到了乐趣:“开着插秧机插秧,像打游戏一样,蛮过瘾!”2014年他种田纯收入10多万元,忙完农活,就外出潇洒“游”一回。

经营有方、信誉好,周边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民主动把地流转给他。王泉林说:“经营规模大了,我就是田老板。肥料、种子都是别人抢着送上门,找我的农资商像竞标一样,我说了算!”

思考:像王泉林这样收入可观的新型种田大户,仅他所在的村民组就有4个,整个沙洋县更多,许多种田大户为租不到更多的田地而发愁。当前,不少地方农民进城务工和经商,虽然带来了农村空心化的问题,但也为农业规模化提供了契机,让有心人抓住了商机。

观察人:陈锋地点:福建永泰

生育观念趋向多元

农村年轻人不再信奉“传宗接代、多子多福”,更多追求生活质量

腊月廿三,福建永泰县一个小村子,高家四代同堂,热闹异常。

看着儿孙们进进出出,高老太太却高兴不起来,反复念叨:“老三媳妇怎么又躲娘家去了?”这是老三媳妇第二次在全家大聚会时“玩失踪”。她为啥躲避家人?

老三媳妇毫不掩饰:“我一回去肯定又被‘催生’,不回去还落个清静。”

福建许多农村恪守“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即便是走出了乡村、学历很高的人,这种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当年,在乡镇中学教书的老大两口子,为生二胎,东躲西藏,吃尽了苦头。如今老三媳妇也到处躲,却是为躲“催生”。大嫂实在难以理解:“老三媳妇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据了解,老三在机关上班,媳妇是一家事业单位中层领导,儿子上初中。他们在县城有一套140多平方米的房子,还有一辆小轿车。

高家上下纷纷做老三媳妇的“思想工作”,老三媳妇却态度坚决:“我俩要上班,爸妈都年纪大了,再生一个,谁帮我们带?我休产假,工作就受影响,生活质量也会下降。”结果,几次“催生”动员都不欢而散……

老三媳妇盘算的是如何攒足儿子上大学的钱,以及来年全家外出旅游的事……她觉得“这才是想要的生活”。

思考:相对于“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如今人们的生育观更趋成熟和多元,老三媳妇的态度,也是一种市场经济下的理性选择。当然,老三媳妇的“理性选择”也反映了一些现实难题:女性产假、孩子养育优育、生育和事业平衡等。这些事看似小,但同样需要配套改革,才能让包括老三媳妇在内的人们敢生二胎。

观察人:张雪霖地点:安徽太和

结婚彩礼水涨船高

彩礼钱存在盲目攀比,普通农户娶媳妇,要花掉几年积蓄

“现在农村找媳妇,除了一栋楼房,还得要十五六万元彩礼。”崔婶儿家在安徽阜阳市太和县,夫妇俩在湖北宜昌市卖早点,22岁的儿子给他们打下手。

眼下崔婶儿最操心儿子的婚事。在当地农村,小伙子到21岁还没定亲,父母就开始着急。儿子今年春节要回老家相亲,盘算着相亲的事,崔婶儿很纠结:老家的楼房是10年前建的,当时在村里“上档次”,现在显得旧了。这些年在外挣的钱,在老家镇上买了两间门面房,又在宜昌买了一套小房子。老家再建新楼,既没钱也不会住,但不建又怕女方看不起。

在阜阳一带农村,两三年前,彩礼一般为10万到12万元,今年“涨”到15万元左右。普通农户娶个媳妇,几年积蓄就没了,甚至要背债。春节期间,当地都在传一件事:一户人家要彩礼20万元!男方父母纷纷感叹:“真是不得了,彩礼越来越多,这咋弄!”

一些村民介绍说,对于彩礼钱,女方父母会象征性留一点,大部分作为嫁妆给女儿,作为新组建小家庭的原始积累。“父母都希望女儿过好点,才会攀比着要彩礼。”

思考:“这边的亲闺女,到那边是儿媳妇,都是一家人,不是做买卖。”农村彩礼上涨,一方面说明农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标准和心理预期逐步提升,水涨船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盲目攀比导致的。对这些不良习俗,还要靠道德和民间舆论来规范。有些地方的“红白事理事会”发挥了较好的引导作用,值得借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