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0万留守儿童的那声声号啕 撕裂了母爱与乡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2-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春节开始进入尾声。短暂的热闹过后,乡村开始恢复冷清。父母返城,孩子继续留守,亲情再次被撕裂。2月16日,成都邛崃临济镇瑞林村,小峰追着即将返城务工的母亲,哭喊着“你们不能这样对我”,喊声撕心裂肺。本报摄影记者吴小川正好在场,他用手机定格了画面。这一幕,成为这个新年最揪心的一刻。画面在网上迅速传播。它击中了无数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被撕裂的母爱,被撕裂的乡愁。次日,再访这对分离两伤的母子,还原出6100万农村留守儿童背景下的“成都镜像”……

被定格的乡愁

2月16日,大年初九,成都邛崃临济镇瑞林村。40岁单身妈妈植红玉返城复工,不得不与7岁的儿子峰峰又一次短聚长离。这一母子两伤的离分,浓缩并定格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被撕裂的亲情

“你们不能这样对我!”峰峰一直试图拽住妈妈,他的声声号啕,甚至嘶吼,不啻于鞭问。

然而这泪水浸泡的呐喊,似乎很难破涕为笑。

被凝望的历史

2月17日,夜深,成都营门口与邛崃瑞林村。华西都市报记者先后回访了这对已为世人焦点的母子。他们

寻常又异乎寻常。他们的生活境遇,让人唏嘘凝噎。

生计艰难的母亲

儿子襁褓时,便成了单亲妈妈

昨晚11时,营门口。出租屋不足十平方米,进门就是左边一张简陋的床,床头是台老旧的14英寸电视,旁边放着一张简易的桌子,桌子上还放着剩饭。屋里到处堆放着报纸和衣服,杂乱而弥漫着霉味。

这里,就是40岁的植红玉在城市的寄身之地,也承载着小峰的城市记忆——那些跟母亲相依为命的欢笑,和城市人不足为道的快乐。生子/

25岁之前,植红玉一直在邛崃平乐的老家务农,农村的生活,单调而清贫。这年,怀着城市梦,她跟人来到成都,经人介绍,成了一名报纸投递员,曾经在多家报社的发行公司辗转。

后来,她认识了男朋友李俊(化名),后来,就怀上了小峰。2008年5月,她跟随李俊到了贵州贵定县待产。地震后不久,小峰降世。满月后,她跟李俊再次回到成都,继续卖报纸。后来,她跟李俊分手。大约在小峰四个月的时候,她又开始送报纸。

一边要完成每天的投递任务,把报纸送到每家每户,另一边,小峰还小,需要照顾。怎么办?好的是,这个时候,小峰已经能坐起,她买来一块布,做成襁褓,把小峰裹起来,把襁褓缠在身上,放在胸前。然后,骑上电瓶车,到分发报纸的地方,领取了自己的报纸,然后再骑上电瓶车,到投递报纸的区域,停了电瓶车,一只手抱着孩子,一只手抱着报纸,爬楼、投送、爬楼、投送、爬楼、投送……

日子就这样过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