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之争,公益共享才是归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1-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邓海建

刚刚过去的2021年,有关知网的热搜和舆情依然火热。

不少学生评论,“天下苦知网久矣”。主流媒体也直指要害,比如人民日报评论知网需要刷新经营理念,多些公益性、少些铜臭味;央视网直指知网“借鸡生蛋”的生意要改改。实际上,这些批判是在提醒涉事企业:多一些事业公心,少一点生意算计。即处理好“企业化经营”和“事业化管理”之间的关系。

知网也叫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英文缩写。事实上,它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最大的学术论文数据库,仰仗的也是国家级、基础性、全局性的公益定位。不然,若是纯粹意义上的商业网站,博士学位论文也好,核心学术期刊也罢,乃至更为海量的学术用户,何以朝圣般蜂拥到一个网站上去?遗憾的是,知网的运营逻辑又是商业化的,有数据公司的支撑,有上市公司的背影。这就必然带来一个现实的拷问:学术生意和学术事业究竟如何平衡?

不久前,媒体报道89岁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针对“中国知网擅自收录其100余篇论文”的侵权纠纷案已全部胜诉,赵德馨教授累计获赔70多万元。与此同时,他的文章也被知网同步下架,相关消息引发舆论热议。再结合这些年用户与学者控诉的“涉嫌垄断”“高收费”“霸王条款”等乱象来看,生意逻辑显然占据了上风。那么,问题就来了:知网的定位到底是什么?学术刚需的公益性谁来代偿?

无论是基础的学术研究,还是高阶的学术创新,数据平台已经成为充要条件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知网不能解决好学术事业问题,相关部门显然应该牵头成立与收费知网相对应的“公益知网”。知网之争里的几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第一,为什么“我的论文你发财”?学术成果在作者未同意的情况下成为货架上的商品,甚至作者本人没有任何收益分成,这样的模式,悖逆了起码的公平逻辑。第二,知网盈利谁埋单?比如各类图书馆和学校,本身不是生产部门,花的还是纳税人的钱。既然它们高价为知网的“年费”埋单,那还不如财政直接运营一个共享开放的知识平台,还能省却无数“二传手”的成本。

高校买不起知网的数据服务,学生买不起知网的查重服务,姑且不谈此间的定价究竟与价值合不合拍——买方的议价权呢?反垄断的制度敏感呢?

这些年来,高校因为知网授权价格过高而“断网”的情况,已经不止一次登上热搜了。有人说,2021年是反垄断“元年”:阿里因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被处以182.28亿元罚款,美团因“二选一”等涉嫌垄断行为被罚34.42亿元……相关数据显示,知网在高校市场的占有率为100%,其他主要市场的占有率为60%以上。“躺赢”之下又乱象重重的知网,确实是到了“拉清单”的时刻。好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去年12月23日在回复网友留言时表示,对于知网是否涉嫌行业垄断,“将予以核实研究”。

一个学术网站,本身并无原罪。不过,既然是事关国家学术科研全局、事关学术研究者切身利益,起码不能“掉进钱眼里”而不能自拔。知网的问题,迟早是要画上句号的。在法理追问、制度考量之外,公益共享或许才是学术数据平台最好的归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