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竞赛利益链条刻不容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斩断竞赛利益链条,让竞赛少些功利,多些纯粹,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展示和个性化发展的舞台。

□谌 涛

近日,教育部正在会同相关部门对《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修订完善。修订工作以坚持减轻学生和家长过重负担为原则,将进一步调整竞赛评审流程、细化竞赛组织要求、加大违规查处力度,更加注重竞赛的育人导向,促进竞赛活动更加规范有序开展,彻底斩断竞赛与培训机构的利益链条。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校外学科类培训得到有效治理。但在利益驱动下,一些培训机构将某些学科类竞赛培训包装成非学科类素养培训,仍大行其道。这一状况,显然是不符合政策初衷的,也有悖于系统性“减负”的协同性与一致性要求。

究其根源,就在于竞赛与培训机构的利益链条。“先培训后竞赛”是诸多中小学竞赛的常规操作模式,有的主办单位自己既培训又竞赛,有的则是与培训机构合作利益分成。主办单位向参赛者收取一定的报名费、参赛费,培训机构不仅从参赛培训中收取培训费,组织学生参赛后还可能获得相应提成。这些竞赛不仅加重学生和家长的负担,而且已经异化为一门彻头彻尾的生意,还存在里应外合“定制参评作品”“收钱卖奖”的情况。

彻底斩断竞赛与培训机构的利益链条刻不容缓,既须切实改变竞赛培训增加学生负担、扰乱教育秩序的现状,又须保留具有特殊潜质学生个性化选拔、培养的通道。

首先,从源头入手,抑制竞赛培训的需求。培训机构围绕竞赛之所以能形成产业链,关键在于有着旺盛需求。参赛获奖对升学有帮助是学生和家长产生参赛需求的最大动因。虽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规定,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但现实中,某些学校在招收学生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参考其他证明材料,这让一些家长看到参赛获奖的潜在价值。因此,要想彻底斩断竞赛与培训机构的利益链,还须从源头抓起,教育部门须加强监管,中小学的招生、分班、评优等方面,都必须与各种竞赛获奖证书脱钩。

其次,规范竞赛培训供给。一方面规范竞赛组织。教育主管部门需进一步完善竞赛项目的评审办法、评审标准、监督机制,严格把好竞赛项目核准审批关。未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批的竞赛活动,学校、教师不得组织或动员中小学生参加。另一方面坚守竞赛活动的公益性。竞赛主办单位或组织单位不得向学生、学校收取任何费用,真正做到“零收费”,也不得通过面向参赛学生组织培训、冬令营、夏令营等方式,变相收取费用或推销资料。

最后,强化校内培养职能。规范有序的竞赛能够为真正有潜质的中小学生提供一个突破常规、展示自我、促进个性化发展的机会,对学生的成长及选拔培养拔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既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更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竞赛和竞赛培训的治理,不能一禁了之,须保留具有特殊潜质学生选拔、培养的通道。一些家长之所以高价选择社会培训机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绝大部分学校没有竞赛类辅导的师资和课程,学校教育无法满足真正有潜质学生的需求。在社会培训机构规范治理的基础上,教育部门和学校须通过引进或培训的方式,增加学校竞赛类师资的配备,开设竞赛类拓展课程,通过相应的课程发掘学生潜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规范和治理竞赛工作任重而道远。斩断竞赛利益链条,让竞赛少些功利,多些纯粹,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展示和个性化发展的舞台,才能让有潜质的学生脱颖而出,真正建立起回归教育规律、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