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每门学科有什么创新突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5-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编者按:

近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发布,聚焦核心素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强化课程育人功能。5月6日,本报就读者关心的有关问题刊发了题为《素养导向的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报道。

新版学科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结构、学业质量标准等方面均有创新举措。本期,本报约请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研员对新版课程标准作一提纲挈领的梳理和解读——

一、道德与法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 邬冬星

研读新课标,发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新变化。一是明确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聚焦核心素养呈现课程目标,重组课程内容。二是对小学段和初中段进行了一体化设计。课程标准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又体现了各学段的特殊性和针对性,体现了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想。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以五大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按照学段对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业成就具体表现进行了整体刻画,便于教师把握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和开展教学评价。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员 楼江红

新课标的颁布实施,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它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加强了学段之间的衔接,构建了大中小一体化体系;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强调主题综合学习;新增了学业质量标准,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这对今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语文

小学语文教研员 余 琴

新课标有三大突破。一是凝练了语文核心素养。它是指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彰显了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二是构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三是研制了语文学业质量标准。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为核心素养评价提供基本依据,促进“教—学—评”一致性,形成育人合力。

初中语文教研员 章新其

新课标强调“素养立意”的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一要设计综合性的语文活动,避免碎片化知识点的大量机械操练;二要开展丰富的阅读实践和写作实践,引导学生理解、建构并运用结构化的语文知识;三要积极倡导跨学科学习,拓展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空间;四要从过于关注结果的正误走向注重思考的质量,强化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三、数学

小学数学教研员 斯苗儿

新课标特别触动我的是在坚持目标导向的同时坚持问题导向。能全面梳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修订时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如调整学段划分,把一、二年级划为一段,加强了学段中的幼小衔接,并在“教学提示”中强调: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形成的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确保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一致性,也增强了课程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再如在课程实施中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建议,强调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的教研作用,很好地体现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指导思想。

初中数学教研员 张宗余

新课标的颁布实施,符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致力于逐步形成学生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素养导向,构建学科育人的宏伟蓝图;与时俱进,设计学科特征的课程内容;面向未来,实施促进发展的教学活动;攻坚克难,探索激励改进的学教评价;教研赋能,支撑培训方式的迭代转型。尤其强调对数学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整体把握内容主线与相应数学核心素养发展间的关联,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强化情境设计和问题提出。采用跨学科项目学习的呈现方式,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增强对课程内容的指导性,设计了“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对未来数学学科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英语

小学英语教研员 郑 文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更新和迭代。首先,在课程内容六要素中,将“主题”和“语篇”作为上下统领的核心要素,更加坚定了我省多年来坚持“基于语篇”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推动教师关注提炼语言材料的主题意义,关注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从语篇的角度来理解语言、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其次,新课标围绕课程内容六要素,明确提出“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全程中持续发展”,其指向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要改变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个别学生填充式回答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向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学习活动,以活动推进教学目标的落实,在活动推进中将每一个学生卷入学习,让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

初中英语教研员 李威峰

新课标重新界定了英语课程的性质,提出了旨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理念,设置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目标,优化了英语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研制了英语课程的学业质量标准,重新规划了英语课程的实施路径,明晰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新理念、新目标、新内容及落实核心素养的新方法。

五、历史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研员 牛学文

新课标突出育人属性,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基点,同时加强综合性,强调实践性。新课标不仅提炼了时空观念核心素养,而且设计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了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强调实践育人,从而使核心素养真正落地。此外,在“内容要求”之后,增加了“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操作性更强,便于一线教师使用。

六、地理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研员 牛学文

新课标强化综合性、突出实践性,促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实现地理课程独有的学科价值和育人价值。综合性原本就是地理学科的主要特点之一,新课标不仅提炼了综合思维核心素养,而且设计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进一步强化了综合性。地理实践力作为新课标核心素养之一,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载体,突出了学科实践价值。

七、科学

小学科学教研员 姜卫英

新课标突出课程育人宗旨,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的习惯、善于观察的习惯、科学思维的习惯。

新课标加强了学段衔接。结合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特征,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更好地体现学习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新课标聚焦课堂教学主渠道,创新改进育人方式研究。重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追求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环境。

初中科学教研员 王耀村

新课标突出强调科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科学课程内容聚焦13个学科核心概念和4个跨学科概念。科学课程以探究实践为主要的教与学方式。

八、信息科技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 魏雄鹰

自从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课进入我国中小学后,历经“计算机课程大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发展过程,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从无到有、从有到专,很好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新课标吸纳了国内外信息科技的前沿成果,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科技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与挑战,提升知识迁移能力和学科思维水平,是一门“科”与“技”并重,体现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九、体育与健康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研员 余立峰

新课标强调要避免孤立、静态地进行单个动作技术、单个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提高学生在真实活动或比赛情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表明体育教学要转向运动教育,培养学生“让运动成为生活习惯”的意识,并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十、艺术

中小学美术教研员 冷 莹

新课标最显性的变化就是改革了艺术课程设置,以美术与音乐为主线,增加了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形成了更加综合的学校美育课程框架。在课程内容方面,新课标增加了跨学科主题活动,凸显了课程的综合性与学科间的关联性。同时,新课标分学段设置学习任务,更加强调学生学习与生活世界的关联,重视以真实任务与问题为驱动的教学方式转变。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新课标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体现学科美育价值,都将是学科发展的契机与挑战。

中小学音乐教研员 杜宏斌

音乐学科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整体设计,加强了核心素养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要求及学业评价中的具体转化。优化了课程内容,加强了音乐课程内容结构化组织与实施;明晰了学业要求,增强了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的有效对接;完善了学业质量标准,更好地指导音乐学业评价;注重多元融合,加强了音乐与其他学科及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此外,新课标还从教学策略、情境素材、学习活动三方面对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都提出了明确建议,增强了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切实为素养导向的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与育人方式变革提供了指导。

十一、劳动

中小学劳动教育教研员 管光海

新课标为区域和学校进行劳动教育规划、劳动课程建设提供了主要依据。新课标凝练了劳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形成了素养立意的课程目标体系,构建了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的内容结构,较好地处理了课程的基础性、目标和内容的结构性与开放性的关系,有助于解决劳动课程实施的随意化、泛化等现象。劳动课程标准提出的劳动项目开发与过程指导、劳动周设置、劳动课程评价、学校与家庭社区协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建议,具有引领性、建设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劳动课程高质量实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四版图片     下一篇:以教研推进深化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