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调剂“保录”生意该咋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5-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集中开展清理整顿,严厉打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保障考生的合法权益。合力而治、协力而为,考研路上的各类非法生意才会真正风吹云散去。

□邓海建

5月5日,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关闭,2022年考研正式落幕。有考生想找人“保过”,于是就有机构开始打着“保录”的噱头干起了违法之事。在新浪“黑猫投诉平台”,关于考研的投诉有5167个匹配结果,关于“保过退费”的投诉一共有1676个。有考生交了6.5万元,最后还是无学可上。(5月19日《新京报》)

钱交了、事没成,“天价保过费”当然不是硬通货。考研调剂“保录”的盖头下,不过是以敛财为目的的“概率游戏”。

这门生意是怎么活泛起来的?答案起码有两个。一是调剂信息的复杂和分散。考生初试通过国家线但没有通过报考学校的院校线,或者通过了院校线但复试后未被录取,此时考生还有一次“上岸”的机会——参加考研调剂。但因各院校每年的调剂时间、名额和标准多有变化,这就导致不同考生之间存在着“信息差”。考生的信息盲点,是“保录”的目标需求。

二是考研队伍的庞大而火热。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457万,比2021年报考人数377万增加了80万,增长率超20%,创下历史新高。考研的人越来越多,意味着调剂的权重越来越高。当每个调剂名额关系到考生“百分百成就感”的时候,贩卖焦虑并抚慰焦虑的生意自然风生水起。

考研调剂“保录”,当然摆不上台面。不过,这么多年来,这个灰色产业依然赚得盆满钵满,不仅根在“刚需难灭”,更重要的,还是监管与执法层面的怠惰和漠视。2021年国家层面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的治理是全口径的,但针对成年人的校外培训治理力度,显然不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关治理猛烈。事实上,考研调剂“保录”的线索唾手可得,问题是:谁来查,怎么查?

人多有“赌徒心理”,利用“暗箱操作”“内部关系”为障眼法的“保录”生意很容易在宣传中点燃人性层面的侥幸需求、偷跑需求。加之“如不录取,全额退款”的承诺兜底,不少考生难免眼红心热,决定“最后搏一把”。无良机构的算盘是明摆着的:调剂上了,算自己的“功劳”;调剂不上,大不了退费。何况,退费的路上还有各种套路“伺候”着。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严肃指出,一些考试培训机构变换方式,打着所谓“保录包过”等旗号进行“助考”活动,严重威胁考试安全。《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也明确要求:严禁招生单位内部任何部门和工作人员举办或参与举办考研辅导活动。但一纸禁令显然难以撼动市场,考研调剂“保录”生意依然供需两旺。

要想釜底抽薪地解决这个问题,最要紧的还是做好两件事。第一,学校、教育部门要尽力弥合“信息差”。不妨多渠道、多维度建立全国性考研调剂信息池,官方有权威发布、学生有经验交流,附带“辟谣”等公共服务,那么,神秘兮兮的“保录”生意自然就祛魅了。第二,职能部门及时出手“清理门户”。各地教育考试部门应会同公安、工商等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集中开展清理整顿,严厉打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保障考生的合法权益。合力而治、协力而为,考研路上的各类非法生意才会真正风吹云散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