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获一等奖,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温州市龙湾区海滨第三小学 陈晓飞

2022年5月26日下午,浙江省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结果揭晓,我连忙点击“教师话坊”链接,搜索温州一等奖名单,没有发现我的名字,心里咯噔了一下,但很快就安慰自己:拿个二等奖也不错。

我瞪大眼睛,极不情愿地在二等奖里搜索,可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心里嘀咕着——我的选题挺好,该不至于是三等奖吧?结果三等奖里依然没有我。

我不服输地再一次从一等奖找到三等奖,发现好多个熟悉的名字,也终于确认了一个事实——我没有获奖。

此时,微信群里,有人发“红包”庆祝,复制粘贴的留言“恭喜”不断刷屏,我的脑海中竟蹦出“不如相忘于江湖”这句话来。

回想2016年春节过后不久,柯桥陈老师把我拉入教师话坊群。一入群,发现人人都在讨论论文评选的事。我请教了群里的老师,赶紧去学校报纸堆里翻找,终于找到2枚“参评标识”。

为保险起见,我把自己最满意的两篇语文学科论文都投了过去。等到“发榜”日,群里很多人在欢呼,而我却一无所获。后来,其中的一篇论文没有浪费,获得区一等奖、市二等奖。

我想,毕竟省级评选,获奖肯定很难。2017年春节前后,新一届评选启动。这次我发动同事们一起投寄,学校订的报纸都被我们瓜分了。

有同事想打退堂鼓,我苦口婆心地劝说:“不限主题、不限学科、不限学段、不用交报名费,为什么不参加呢?”

我曾担任过作文大赛的评委,小学生作文都看得我头晕眼花,相比浙江省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的工作量,这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我在头脑中想象,假如要把成千上万篇各学科混合的论文分出个等第,评委第一步是剔除残次品,接下来,才是一番残酷较量真正上场。

那么,作为“大众评审”,口味不会太学术。学科味太浓的论文,除非写得特别好,否则一定不受待见。

就在这一年,我如愿以偿,一篇《关注学科素养,开展有效合作——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诊断与策略》获得一等奖。

我关注到近几年的幼儿园论文,不卖弄高深理论,有特色、有实践、有提炼,连题目看着也觉得通俗易懂。幼儿园活动接地气,教师参与积极性高,幼儿园论文批量获奖也就不奇怪了。

于是,到了2019年,我关注校园里悄悄流行的短视频,写了一篇不分学科、一看都懂的《童谣非“儿戏”,健康护“童心”——核心素养下校园灰色童谣流行分析及应对策略》,投递后又一次被评为一等奖。

我从中摸索出规律:要让自己的论文避免成为评委眼中的阳春白雪,就要淡化学科味,偏重综合性。我与同事们分享我的秘诀,同事们按照我说的做,果然也获奖了。

可是,2021年我提交的论文《“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结对“私董会”管理新探》只获得三等奖。2022年,我写了“双减”主题,更是一个奖都没捞到,可能是这方面做得过了,反而变得随大流,没了特色。

我经常在获奖名单里看到一些教师的名字,他们在骨干评选、职称评选中也是佼佼者,是线上线下的双赢者,我觉得他们天生就有一种敏锐的专业把控能力。

还有一些教师年年参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我都不知道怎么安慰才好,心里想着找机会帮他们一把。

每次我第一时间转发评选信息,学校就会掀起一场“抢标识”行动,我们几个勤快的教师会进出保安室好几趟,一再交代保安代为收集、保管那两期报纸。保安却不太明白我们在干什么,找到一份《》也会兴冲冲地跑来送给我。

去年,我调到一所薄弱学校,又开始“忽悠”这里的教师们参赛。

我在群里发参评信息,发征订报刊的小程序,还拉了一个群培养种子选手。教师们交给我的论文内容有些老套,我估摸肯定获不了奖,但可以趁机熟悉一下路径,明年参加的人一定会更多。

每次获奖名单公布,我都会做一件事——浏览获得一等奖的论文标题,有些关键词能让我眼前一亮,一见钟情,何况评委。

所以,让我们续作江湖梦,以文来当剑,明年用更妙的标题、更好的选题去征服评委。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