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三联动”机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7-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嘉兴学院党委书记 卢新波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长期以来,嘉兴学院探索形成了红船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三联动”机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社会责任感、卓越创新精神的红船先锋。

一是立足学科支撑,大力推动红船精神学术研究与育人价值转化,实现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联动。

形成特色学科群。聚焦以红船精神研究为核心的,辐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浙江实践、革命文学、红色文化译介等高度契合红船精神的学科方向,形成了有深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区域特色学科相融通的特色学科群,支撑学术研究成果积累和育人价值转化。

产出高水平成果。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学科平台,聚集高水平研究力量,聚焦红船精神研究特色,打造红船精神学术研究高地,产出了一大批高水平学术成果,有关研究填补了早期党史研究的空白。

转化高质量资源。以红船精神研究成果转化为重点,全面建设系统化课程思政资源、校园文化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源,有效促进高水平研究成果转化为高质量教育教学资源。

二是坚持课堂主导,将红船精神丰富内核融入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联动。

形成红船精神课程体系。大力开展思政教学改革,系统设计思政课程,一年级开设“红船精神与时代价值”必修课、“红船精神青春实践”实践课,二年级开设“红船领航中国梦”形势政策课、“红船精神+”通识课程,三年级开设“红船精神+”专业课程、“红船驶进青春梦”系列微讲堂,四年级开设“红船精神+”专业课程、红船精神在线精品课程,“公益服务”必修课贯穿始终,形成了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相结合的,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红船精神课程体系。

研发“红船精神+”课程资源。实施“红船精神+”课程思政育人提升计划,把红船精神内涵纳入人才培养主渠道、融入人才培养目标,把红船精神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文化通识课程、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讲义教案,成立“红船精神+”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和“红船精神+”德育教材建设研究基地,依托红色文学研究、红色文创产品研究、红色文化译介等特色学科研究方向,研发“红船精神+”系列课程资源,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

三是强化实践渗透,构建校内外结合的多维度红船精神资源平台,实现校内教育和校外实践联动。

校内搭建多彩培养平台。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建设“红船先锋营”,培育红色文化育人精品,打造红色文化校园,依托“1+12”大学生理论学习研究会广泛开展“红色原典阅读”,开展红船精神理论征文,汇编优秀成果332篇,建设“红船先锋营”,开展“红色忘年交”结对、重走“一大路”主题实践、创新创业实训、挂职锻炼、大型赛会服务等活动,培养青年人才6万余人。

校外建立多家培养基地。积极拓展校外实践资源,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建立了23个校外实践基地,以3个省级思政名师工作室、10个校级思政名师工作室带动全体思政课教师,采取“辅导报告+分组研学+调研考察+实践体验”的方式深入红色实践基地,开设“红船旁的思政课”,开展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

新时代新阶段,嘉兴学院将以红船起航地高校的责任与担当,继续深化红船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三联动”机制,积极推动红船精神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将红船精神有效传导给每个学生,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