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职业院校的“智慧化”改革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6-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①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利用塔台模型演练箱开展模拟演练教学。 ②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安全教育馆内,学生虚拟体验安全施工。学校供图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使用Z-Space进行信息化教学。学校供图

    搭建网上办事大厅,提供300多个服务事项,月办事量超过5万件;建设项目库管理平台,对招投标的硬性项目和科研产研等软性项目,实现全流程在线管控;招生、迎新、入职等9个“一件事改革”让师生实现一网通办;建设行业服务平台,对从业人员全链条服务……这是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聚焦数据治理,构建“建院大脑”的部分成果。

    近年来,该校围绕“治理、数据、资源、服务”等四个关键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从管理服务、教学实践、师生素养、开放办学等路径,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任务,在智慧校园建设上持续发力,得到了师生“用户”的高度好评。

    破解底层堵点

    创新构建数据治理体系

    各部门的业务系统各自为政、“管服闭环”有待重构,数据质量没有完全达标,“信息孤岛”仍然有待解决,“一网通办”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为进一步破解“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底层堵点,改革之初,浙江建院对办事师生、服务事项、教学系部、业务部门等不同用户、不同部门、不同层面进行了深度调研,形成问题清单,梳理了近60项问题。

    “没有从用户全周期角度看流程,还是站在本部门的角度梳理清单、提供服务,导致‘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情况屡有发生。”在校长何辉看来,要破解这些问题,要以学校和学院等用户需求为导向,打破条块分割,构建业务大协同模型,建立基于用户全周期闭环梳理服务事项清单。

    对此,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自主研发,打造了“四全”数据治理体系。该体系以责任清单、问题清单、任务清单的“三张清单”为引领,以“四库两平台”为建设核心。学校管理与信息学院院长邵梁介绍,“四库”为人员基础库、组织机构库、资产基础库等3个基础应用库和科研、产研、实训、教学等6个关键领域的1个业务主题库。“两平台”是以数据闭环诊断为目标的数据治理平台和以“过程指标一张图、结果分析一张表”为目标的领导驾驶舱平台。

    在推进改革中,学校首先对数据标准进行了重构。“依据管理信息的国家标准,从源头定义了数据项的来源系统、负责人、审核人、安全属性等内容,形成数据的责任清单,夯实了‘零跑腿’基础。”学校党委书记李明说,目前,学院已制定3288个元数据的新标准,其中关键领域主数据标准已实现100%重构,并通过平台实现网上动态管理。

    与此同时,对数据进行分类管控。厘清教师、学生、教学、实训、科研、竞赛、场地、资产等关键领域主数据的业务边界和统计口径,建成全校统一的数据资源目录,明确了689个数据项跨系统流转和访问的共享权限,确定了允许在校内公开的108个数据项。

    在此基础上,学校创新实施数据诊断,开展数据的源头治理。依托治理平台,对全域人员、资产设备等主数据开展标准化、一站式的采集录入,从源头上确保数据质量;开展存量数据的过程治理,依托平台的综合治理应用,通过智能形成的责任清单、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和质量报告,实施以任务驱动的数据质量改进工作。

    “四库两平台”的建设,让学校有了校务大数据统一支撑平台,实现了数据资源一体化管理,切实保障了“跑改”的实效和可持续发展。

    瞄准“零跑腿”

    打造服务大厅和智能应用

    刘基阳是学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2021级学生,学校开发的智慧社区APP让他深切感受到:“将几大生活必需的场景解决方案融为一体,非常便捷。”

    “买生活必需品可以直接下单,学习成绩和综测结果可以一键查询,饭卡也可以在APP上直接充值,请假也可以线上解决。”刘基阳告诉记者,以前需要很多纸质材料,现在只需要手机出行就行,省去了很多环节。

    刘基阳提到的智慧成长社区,仅是学校打造方便快捷的智能应用的其中一款。

    何辉介绍,根据服务清单,学校梳理重构教务、学工等23个管理系统内的28个业务流程,优化重组103个线下流程,实现了对原有网上办事大厅进行“跑改”提档升级,建成了“易办、易批、易查、易问”的一站式网上综合服务大厅。

    “学校目前研发了学生版、教师版的智慧社区APP,家长、企业等校外用户可通过微信访问享受服务。”何辉说,通过智慧社区APP,100%事项实现“掌上审批”,40个高频事项实现全流程“掌上申请”。

    以学生版APP为例,面向在校生,提供集成长记录、生活需求、校内办事、企业选聘、家长互动、毕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移动服务。同时,还将浙江省政务服务网上的相关资源引入学院,师生可通过网上办事大厅,一站式访问政务服务,如建设类考试、成绩查询等,逐步实现校内外事务的“一网通办”。

    除此之外,浙江建院还建成了项目库管理服务应用,建立了职称评聘管理服务应用等。

    随着学校快速发展,建设项目数量多,涉及资金量大,全过程环节多,资料审核繁杂……对此,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完成基于办事大厅的项目库管理子系统的应用开发,实现项目建设从申请、论证到采购、合同签订、资金支付等全周期主环节的在线办理,原来项目负责人需要到5个部门跑11次,目前只要在合同盖章时跑一次。

    “填报申请、材料审核、内容核定、支部意见、评委会等关键节点,老师基础信息和教学、科研、产研等数据自动同步,不需要申报人重复录入。”学校信息技术中心主任赵筱斌说,现在学校教师职称评聘,信息一次录入多处使用,教师不跑腿、过程可公开、结果可追溯。

    截至目前,学校已实现90%以上的校务服务事项师生到部门办事“最多跑一次”,85%的事项实现“零跑腿”,全部高频事项实现全流程在线办理,服务事项100%实现“掌上批”。

    聚焦数融产教

    推进融合的数字化应用转型

    “仿真视频、校园云盘等用起来非常方便,手机和电脑可以同时用,不需要去工地上看,也不用带U盘去上课了。”2021级建设工程监理专业学生王米璐说,云课堂智慧平台、专业资源库平台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课堂上教师会随堂测验,一键对应给分,效率更高了,课后有评价,师生关系更近了。”

    在浙江建院,数字化转型的一大特色为“融合”。何辉介绍说,融合校务管理,推进感知型智慧校园建设;融合日常教学,推进智慧课堂、工程和教学资源建设;融合行业企业,推进智慧合作交流平台建设;融合师生成长,推进智慧成长社区建设;融合数据共享,推进数据服务能力建设。

    从融合行业企业推进智慧合作交流平台建设方面,就可见一斑。

    “市面上各技术公司的产品琳琅满目,如果买公共通用的产品,一开始很新奇,但真正用了之后,会发现问题很多。”何辉说,真正好的产品是和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深度融合的产品。浙江建院首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夏玲涛领衔开发的建筑工程识图能力实训评价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能看懂施工图是建筑类学生必会的技能,但如何准确考核学生识图能力,却长期困扰着相关专业的老师们。”夏玲涛介绍,职业类院校的多门识图课程考核学生知识技能时,多是发给学生图纸测试,操作性较差,效度也不高。

    针对这一问题,夏玲涛带领团队开发了建筑工程识图能力实训评价系统,把识图能力分解到300多个知识点,引入上百个典型工程案例,绘制近千张图纸,实现学生自主训练、测试、评价。夏玲涛形容:“就像驾驶员考试那样!不仅能让学生及时知道对错,还能知道错在哪里,哪些知识点有待提高。”

    经过不断实践和持续更新迭代,识图系统教学成效明显,行业院校纷纷提出采购意向。浙江建院加深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发行。迄今识图系统销售额累计已近1亿元,覆盖全国32个省份,800余家院校企业采用。

    “也有一些企业和学校模仿我们的产品,但里面专业错误层出,产品最终被市场淘汰。”在夏玲涛看来,有扎实的专业支撑,才能构建强大、权威、专业的资源库。如今,浙江建院在建筑专业软件方面的开发已有一定名气,岗课赛证、BIM教学软件等4个软件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合作开发中。学校还成立了“全国建设职业院校移动云教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对全国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轨迹进行大数据分析。

    经过近几年数字化改革的探索实践,学校初构了涵盖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等领域的“数字大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