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是做出来的, 不是写出来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0-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费岭峰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课题研究的根本意义在于提升实践的质量。因此,“课题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是我一直坚持的观点。这也是一线教师做课题研究的基本特点。

一线教师研究的课题,很多是实践过程中碰到的想解决的问题。

在明确问题本质的基础上,教师尝试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进行实践。因此,实践是一线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的根基。这一层面的“做”表现为“曾经的实践”或者“正在的实践”。有实践才有问题生成的土壤,才有问题生成过程的体验。

对于想做课题的教师来说,这里的“做”是带着敏锐的思考和强烈的企图心的“做”。

这是我强调“课题是做出来的”第一层意思。

我想表达的“课题是做出来的”第二层意思,是当一项课题立项之后,能够得到相应的落实。

课题研究实践活动开展的扎实程度,一则会影响现实问题的真正解决,二则会影响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

第二层面的“做”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显性的实践研究活动;二是隐性的思辨活动。

课题研究活动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存在较大区别:课题研究活动是具有“假设—验证”过程的学术研讨活动,有更高的专业要求,因此,更有利于促进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水平。

“课题是做出来的”还有第三层意思,体现在研究报告的总结与提炼中。

一个扎实的课题研究过程,需要有高质量的成果报告来表达。而一个高质量的课题研究成果报告,价值阐述、核心内容、实践路径、研究成效都必须阐述得清晰明了,让人读了一下子就能了解。

这些要求体现了研究者的思辨力、逻辑力、规划力和内容解构的基本功。

课题是实践基础上的产物,并不是逻辑推演的结果,成果报告要让人感受到这一点。研究对象身上发生的变化,可以用一定的实证数据来呈现。你的成果是实践,不是假想;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

研究成果的提炼虽然需要高于实践,但最终仍然需要回归实践,用于实践,这才是一线教师做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