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市凤鸣街道中心幼儿园:以“一桶酵素”育品质儿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2-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通讯员 李美艳 沈晓雯

清晨,大班的孩子们在幼儿园门口支起摊位,摆上自己制作的酵素洗涤产品和亲自参与栽培的酵素水培蔬菜,等待着小朋友们和家长拿有害垃圾来兑换……每个月,这样的场景都会出现在桐乡市凤鸣街道中心幼儿园,而这一切的背后源于幼儿园对“一桶酵素”的坚持。

“一桶酵素”的科学启蒙

幼儿园有4个园区、大约1300名幼儿,每天一顿的水果餐会产生大量的果皮。园长李爱芳说,2017年,为响应垃圾分类的号召,凤鸣街道组织了一次酵素制作活动,这个活动给了她启发:这么多果皮,用来制作环保酵素既能保护环境,又能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何乐而不为呢?

萌生了制作环保酵素的想法后,李爱芳带领全园教师通过网络科普、向专家请教等方式开始酵素制作的探索之路。吃完水果后,自觉将果皮掰碎,加入红糖和水,放到瓶子里,然后开始等待……从一无所知到熟练掌握发酵技术,5年来,制作环保酵素早已成为幼儿园师生一日生活中的“必修课”。

“我们农村学校没有那么多科学实验器材,制作酵素给孩子们接触科学实验创造了机会。”李爱芳说。

三阶式的科学探索

现在,围绕“酵素”开发的“科+劳”三阶课程,已经成为幼儿园的特色课程。“三大进阶式模块分别是酵素制作基础模块、酵素发酵进阶模块、智慧农场拓展模块,通过集体教学、项目活动、节庆活动、区域活动等形式开展,让‘酵素劳育’助推幼儿品质发展。”李爱芳介绍道。

就拿酵素发酵来说,这个过程需要3个月,在这个过程中,果皮在红糖的作用下不断地发酵,会产生很多气体,各年段的孩子围绕发酵产生的气体开展不同的探究活动。小班的孩子们感受转动瓶盖时气体从瓶口发出的声音。中班的孩子们就酵素“爆炸”的原因展开讨论,最后决定自己做对比实验来寻找答案。大班的孩子们展开了一场有关防止酵素“爆炸”的讨论——“我觉得每天要多放几次气”“天气热了,把酵素放在阴凉的地方比较安全”……讨论结束后,孩子们把各自的“防炸”妙招画在便利贴上,传授给弟弟妹妹们,避免酵素“爆炸”的危险发生。

全时域的科学教育

“鱼儿产生的粪便是怎么给蔬菜提供营养的?”在鱼菜共生池里,孩子们通过前期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鱼菜共生的初步概念。

“现在天气冷了,我们的绿豆在这里可以更快地出芽。”在恒温实验室里,孩子们探究着气温、光照、营养液成分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走进幼儿园,仿佛走入了一个科学世界。屋顶酵素农场、鱼菜共生池、恒温实验室……为支持孩子们的劳动实践和科学探究,近年来,幼儿园打造了全时域的生活游戏环境,让幼儿随时随地浸润在酵素劳作与科学探究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感知和发现。

此外,幼儿园还充分创设平台,鼓励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点与困惑点,开展班级项目化活动,助推学习与成长。幼儿园还联系了生产企业,形成环保酵素“产学研”链条,努力破解环保酵素产品制作推广难题。

在全园师生的坚持与努力下,5年来,幼儿园共减少厨余垃圾8000余公斤,制作环保酵素产品2万余件;每月开展一次有害垃圾兑换酵素产品活动,共回收有害垃圾4万余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