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作业”这道题 是教师一项重要基本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2-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应该是灵动的、有创造性的、能唤醒学生灵性的。

□程振伟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近日发布《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10门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提出作业批改要及时、规范。比如小学科学,要求课堂上的书面作业能当天完成批阅。坚持“凡布置必批改”原则,作业必须由教师批改,不得要求家长或学生批改。书面作业一般要求对每道题目进行批改,不能只写“阅”,更不能一次作业只打一个“√”了事。

“双减”旨在为学生和家长减负,减的是什么?学校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那么,教师给学生布置多少作业、布置什么样的作业,以及如何批改作业,成为“双减”能否顺利推行的重要课题。省教研室发文规范指导作业设计,既是针对以往作业设计中的“思路不清晰甚至混乱”“负担转嫁给家长”等问题,也旨在让作业回归素质教育主体内容,在作业设计中融入全新教育理念,从而深入推进“双减”。

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作业查漏补缺,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及时得到教学反馈,从而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我布置,你答题”,其实也是在考察教师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正如意见中要求的那样,小学数学教师布置的小练习,自己要先完整做一遍,如果自己都觉得“超难”或有问题,那就不适合小学生。

“凡布置必批改”,不能只写“阅”或打“√”了事,这也意在督促教师换位思考,布置作业要走心,将为学生减负和为教师减负统筹考量,避免少数教师“乱、滥、随性”布置作业。而鼓励教师画笑脸、写评语,就是希望教师把每一次批改作业当成“与学生的心灵碰撞之旅”,从中找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或发现学生有待改善之处,在师生纸笔互动中实现“双方每一次都有成长”。

之前频频有家长反映,教师布置作业,习惯让家长批改,这是在转嫁工作,暗含将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当成一种负担的意味,但与此同时,教师失去了观察学生成长的第一手素材。而当布置作业异化为“让学生多做以获得分数提升”,罔顾学生的身心成长,是非常遗憾的。宁波那位被称为“童真捕手”的网红班主任王悦微,每一次批改学生作文时,都“惊羡”于学生的天才创意,通过帮助学生发表、媒体传播等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奇思异想也很了不起”。试问,这样的作业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来说,何来的负担?

作业不仅关涉学科知识,其中更多的是教师教育理念的渗透。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应该是灵动的、有创造性的、能唤醒学生灵性的。希望今后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在作业设计、反馈中,能“看见”学生,适当留白,给学生的灵动创新、童真童趣,留下更多的空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