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夯基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6-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成都高新实验中学的学生在给作物浇水 成都市泡桐树中学的学生正在清洗电风扇 成都市磨子桥小学分校的学生用定向越野中获得的物资种植番茄 成都市郫都区安靖学校的学生种植的小麦大丰收

    在5月温暖的阳光下,学生们认真聆听农业专家讲解小麦的生长过程,在农艺师的示范指导下,左手揽起麦子,右手用镰刀溜着地皮,用力认真地割下麦子……日前,一场特别的劳动实践主题教育活动在成都环城生态区——隅上田园·亲子牧场举行。活动以“学在阳光里·心在麦浪飞”为主题,旨在通过劳动实践,培育学生崇尚劳动、爱惜粮食的美德,增强学生对劳动实践的理解,助力建设新时代高水平“天府粮仓”。

    作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这样的劳动实践主题活动在成都已经成为常态。近年来,成都市通过构建“全域推进”的落实机制、建设“融合创新”的劳动课程、打造“多元开放”的实践场所、健全“安全高效”的保障体系等方式,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面向未来,成都市将持续常态化推进劳动教育。今年还将公布首批共享共建“天府绿道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基地、区县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携手共建,推出“劳动教育、综合实践、体育运动共享课程”项目,作为成都市中小学社会实践必修课,为中小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实践、体育运动新场景,开创利用城市资源开发社会课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新机制;与此同时,成都市正在研发在学校常态化推进劳动教育的制度文件,全面指导学校劳动教育常态化实施落地生根。带着历史的沉淀,以创新的姿态,成都市正进一步构建具有公园城市特色的中小学实践教育新模式,在新时代进行着劳动教育的“成都探索”。

    重视劳动教育

    坚持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成都小学均开设劳动课程;1950年各年级均开设‘手工’课,每周60分钟,强调在各科教学中注意进行课堂演示、实习、实验、测量、绘图等,培养儿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翻开厚厚的《成都市志·教育志》,成都市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便呈现在眼前。

    根据书中记录,1961年3月,教育家叶圣陶到成都市东城区第一中心小学“红孩子饲养场”参观,表扬了学校把饲养劳动与科学实验相结合的做法。1984年,成都市西城区编写的《劳动课》材料,经试用修订后,于1990年成为全国使用的教材之一。在成都师范附属小学1992—1993学年的教学计划表中,可见学校开设的活动课程为:一至二年级每周1节“健康劳动”,三至六年级每周一节“劳动制作”……通过这些记录,不难发现,成都市一直重视劳动教育,扎实推进劳动教育

    2019年,成都市教育大会召开,成都市明确提出加强“五育”,将劳动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2020年,成都市将“五育融合”作为《成都教育现代化2035》十大工程之首,推进劳动教育组织体系、路径体系建设。2021年,成都市深改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成都市劳动教育发展5年工作目标;同年10月,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推进会在成都召开,推广成都经验。

    加强队伍建设

    筑牢师资根基

    强化组织管理。建立市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劳动教育工作机制,建立由主要领导牵头,集教师培训、资源整合、课程建设、活动指导于一体的组织架构,完善市县校三级推动劳动教育组织体系。依托13个试点区县、94所试点学校,形成“试点+示范”层级推动的工作模式。

    完善人员结构。建设指导专家库、市区教研员、学校教研组、校外特聘教师4支劳动教育人才队伍,形成以专职教师为主导、兼职教师协同开展工作的课程实施队伍。成立成都市首期“劳动教育种子教师孵化站”,来自全市23个区(市)县及直属(直管)学校的劳动教育骨干教师50人参加了培训班。

    加强培养培训。全市定期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及专项培训活动,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一是每月一次孵化站主题培训。孵化站学员专题培训为期两年,为区(市)县及直属(直管)学校培育一批劳动教育教师“种子”。二是每月一次主题教研。从政策解读、课程研发、课堂展示、课题研究等方面全面开展培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三是专题开展融合教研。通过体劳融合、职普融通、学前劳动研讨等专题教研活动,培育体育教师融合渗透劳动教育的能力、职业教育教师开展职业启蒙及职业体验教育的能力、学前教育教师注重习惯养成的综合教育教学能力等。四是多形式活动推进。通过劳动教育精品课程研发、典型案例征集、教师说课比赛、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以赛代培,促进劳动教育教师全面发展。

    拓展实践基地

    做好场所保障

    整合资源,拓宽渠道。成都市通过普职联办、城乡联办、校社联办等方式,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场所。利用277处国家、省、市研学基地与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建立劳动教育实践专区。依托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资源建设一二三产业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依托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建设中小学天府农耕文明实践空间,依托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青苏职业中专等开展非遗传承实践。

    因地制宜,建立基地。成都市鼓励每个区(市)县至少建立1处综合实践基地。其中,天府新区以政府部门购买服务的方式建设世季田园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武侯区以政府部门投资、企业运营的方式建成水韵园等综合教育基地,彭州市依托区域内中职学校——成都石化工业学校建立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龙泉驿区利用成都汽车职业技术学校、西河片区农耕基地等资源建立区域劳动实践基地。还有各区(市)县依托区域内社区、绿道、公园、街道等场所就近建立劳动教育场所460余处。各中小学充分利用屋顶、阳台、地下防空洞等空间资源,建设“空中农场”“地下工坊”等,还大力推进“一室多用”,充分发挥学校科学实验室、体育器材保管室等场地的作用,开展农作物种植、金工实体设计、器材维护与整理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近三年,全市中小学生参与校外劳动实践325万余人次。

    研制劳动课程

    丰富教育内涵

    发布项目清单,配套作业设计。2022年底,成都市发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项目清单(试行)》,按照3个大类10个任务群设定相应年段适合的劳动项目,并提出具体实施建议。目前,根据四川省统一部署,在全市开展作业设计大赛,由各区(市)县和学校分工完成项目活动作业方案设计,全面推进清单落地实施。

    征集精品课程,建设数字资源库。2021年起,每年征集精品课程,成立课程研发指导小组,组建优秀课程作者工作群,开展专项培训,反复打磨,形成精品课程资源库。同时,通过成都市级教研课程、数字学校课程、“微师培”等信息平台,建立完善劳动教育数字资源库。

    区县基地发力,全面开发课程。锦江区编辑出版了全国首套县域“劳动教育指南”丛书;武侯区梳理形成《勤以立人 创新实践——劳动教育新格局的武侯探索》,正计划出版;成都市全兴小学校发布劳动教育绘本课程“趣田园·悦劳动”并正式出版校本读本;金牛区石笋街小学形成“悦劳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教学设计”专项课程并正式出版教材;新都区北星小学出版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教材《启明星 亮晶晶》。武侯区综合教育基地水韵园结合劳动板块的匠心制作工坊,开设了“金工创心”“厨味爱心”“服务巧心”“木工道心”“陶瓷文心”5类基地课程。还有100余所学校根据《成都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项目清单(试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形成了500余门校本课程。

    推进素养监测,督导地方履责。从2023年起,在国家、省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基础上,成都市发布对全市所有区(市)县开展质量监测的通知,对劳动课程领域的学习质量,相关课程建设、条件保障、教师配备、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学科教学、学校管理等相关影响因素情况进行全面监测,着力促进地方履行劳动教育职责。

    开展特色活动,推进融合实施。除扎实推进劳动教育落地落实外,成都市还着力开展特色实践活动,推进劳动教育与体育、职业教育等的融合实施,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22年2月,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职普联动开展中小学职业体验的教学指导意见》,从职业体验基地学校建设、精品课程开发、专项导师培育等方面提出建成市域统筹、区域推进、学校实践的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格局的工作目标。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学成果《职普融通 三位一体:职业体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得四川省特等奖、全国二等奖,目前还在继续深入推进国家教育部门重点课题“职普融通背景下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的跨界融合机制研究”的落实。2022年8月,龙泉驿区山泉小学等10所学校入选成都市首批中医药文化传承基地校,将中草药的种植引进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形成识、种、养、制、创一体的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素养培育全链条。2023年5月,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主题为“注重实践 以体兴劳”的体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实施专题教研活动。将体育课搬到劳动实践基地,通过体育课上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和特色劳动课程,展示了成都市推进劳动教育与体育融合实施的研究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