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处处建立属于自己的学习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4-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力 耕

4月3日这天,手机上突现转发狂潮,感觉几乎所有的教师和家长都在转发公众号,且顾不上在别人的地盘上围观、点赞和留言,满屏只看到两个字“定了”。这些公众号无论是官方的,还是转发官方的,发布的信息是一样的:浙江省教育厅宣布全省学生返校的时间节点,虽然大部分年段还没有具体到某一天(4月20日以后)。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语文课本里朱自清写的这一句特别能表达上半年教师和家长们积攒下的心情——急盼、焦渴,马上能摆出4张“南风”,然后给人叹一堆的苦经。

线上教学真的那么难吗?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物理教师李永乐分析,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最大区别不在技术层面,随着教学平台的开发和教师对操作的熟悉,两个月下来,技术问题基本上都能解决。

难在哪里?教师想要对学生进行高度管控。李永乐认为,这是无解的。

线上教学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学习者的自觉主动,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彻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行为,不需要教育者去管控学习者的行为。

教师觉得难,是因为教师想管学生,但在线上不仅管不好,绝大部分时间连学生的面都见不到。

最后只剩下一招——盼。从2月盼3月,又从3月盼4月。“今年寒假特别长”“这是一个超长假期”“待到春暖花开时”……接着春天来了,再接着春天要走了,5月5日是立夏,数着日子就到了。“什么时候才能开学呀?”“这样下去看起来是开不了学了。”……

4月3日那天发布返校信息时,一位教师朋友写了一句:“见此消息,我怎么都没心思备课了呢?”

盼望着,盼望着,当下的光阴却被虚掷。

3月21日,我受邀为一个名师工作室点评教科研论文,在打包发给我的8篇论文中,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有关的选题,一个都没有。此时全国的线上教学已经开展一月有余,随即全世界也开始加入到这场规模宏大的学习模式变革中。

直播点评时,我向工作室的教师们提出:论文是教学研究的文字载体,研究则要立足当下的教学实际。结果在互动环节,教师们最想知道的仍然是:“疫情过后有什么好的选题方向?”

我猛然惊觉,就算省教育厅不宣布返校日期,很多人心里的返校日就是——明天。在他们的狭窄观念里,线上教学是暂时的、辅助的、反常的,甚至有点瞎胡闹的味道。只有回到学校,教师才能“正常”工作,学生才能“正常”学习。

很对,学校是公认的学习场所,有优美怡人的环境,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有齐全标准的设备,但学习的场所不只有学校,一个人只要处于学习状态,他就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学习场”。学习更不等同于坐在学校的教室里听讲,学习最终是一个人自省和默化的过程,只要大脑开动起来,在哪里都可以学习,处处都可以是学校。

最让教师们烦恼的情况是,学生完成作业应付、拖延、拒斥,在家活动内容仍以玩耍为主,通宵玩游戏的情况也不少。线上教学早期阶段,这一问题尤其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控力强的学生渐渐适应了在家自主学习的节奏。

师生们普遍反映,线上教学的效率不如在校。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是放弃了教学,因此当返校时间公布时,他们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暑假会不会压缩?

为什么要压缩暑假?原来是想将放弃的一个月左右课时补回来。

所以,我非常不能苟同“复学”和“复课”的提法,赞同并坚持用“返校”这个词。“复学”的字面意思是“恢复学习”,言下之意是之前的学习不能称为学习;“复课”的字面意思是“恢复上课”,是在暗示,“网课不是课”,要上正儿八经的课还得等回校以后。

“返校”和“开学”“复学”“复课”等词语在官方和非官方的表述中是同义并存的。先讲“开学”。返校之后,学校会不会把欠大家的一个开学仪式补回来,我不知道。但实际上正式学习早就开始了,不少教师还在线上直播了开学仪式,以坚定学生们在家学习的信念。

而“复学”和“复课”的提法是违背了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网课就是正式上课。假如疫情不结束,再上一个月、两个月、一个学期的网课,都不是没有可能。只要离返校日还剩一天,教师们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天把课上好,学生们也应该扎扎实实地对自己负责。

毕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到返校的那一天,我们仍然处在线上教学的状态中。一旦兄弟省份的师生在4月7日返校后,出现较大的疫情防控异常,我们这边“4月20日以后”的返校节点,仍有很大的伸缩空间,返校时间继续延后也并非没有可能。

放弃奢望,时时处处建立属于自己的学习场,才是我们每一个人这辈子应该做的事。

一个优秀的教师,在开展教学的同时,还在时时处处建立自己的“研究场”。早在2月21日,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官网上发布了“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少则一年,多则两三年才能结题,这次“疫情与教育”课题申报很明显向广大教师释放一个信息,当然这也是教科研专家一直强调的:教育科研不在天边,就在每个教师的身边。此时,不少人判断疫情会在3月中旬结束,如果省教科院的专家们抱着“假如疫情明天结束”的奢望,不可能作出如此高效务实又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决断。

4月2日,省教育科学规划“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立项工作宣布圆满结束,大中小学幼儿园等各级各类学校教师13000余人踊跃参与,共有4批609项课题获得立项。省教科研专家采用“不走流程、滚动立项、新式结题”等创新性课题申报和管理方式,打了一个“短、平、快”。

回想起朋友圈里那位教师说自己“没心思备课”,我担心不少教师会在正式返校前的这几天中,都像等待撤退的士兵一样,失去斗志。

即使在学校上课,很多教师也一直在抱怨,抱怨学生难管,抱怨杂务繁多。课堂阵地转移到线上之后,很多事不需要教师操心,但抱怨仍没有停息。

我隐隐有一种感觉,这种“盼”是不是在为自己的不作为甩锅?把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责任推给这次灾难。在“不可抗力”之下,人们总是宽容的。

很多教师对线上教学缺乏思考,我读过不止一篇通篇牢骚的稿件,有的竟然得出“线下教学的优势在互动,而线上教学不能互动”的结论。

说反了吧,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不就是互动吗?不仅能够人人互动,还能人机互动;不仅能够一对多,而且这个“多”可以是数量庞大的陌生人。这种互动优势是线下教学不能比拟的。

线下教学在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上有它的优势,能够形成公开课上所谓的“活跃气氛”。但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不也是校园霸凌产生的原因吗?学生之间外形、能力、家庭等条件造成的落差,使得体格矮小、性格懦弱、经济拮据的学生更易受同学欺侮。这种不平等因子在互联网上不存在,不是早就有人说过:你永远不知道跟你连线的是不是一条狗。

我不否认,线上教学削减甚至取消了教师的管控力,但这是在精英教学“一刀切”的模式下。未来教育将更多地与互联网捆绑在一起,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海量的资源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将会变得更个性化,更自主化。眼下疫情期间的全民线上教学,也许是一场巨大的学习变革中的跳跃阶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