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尊重、认同到引领、发展 ——两个“五分钟”引发的思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4-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绍兴市元培中学 陈冬颖

他叫何某杰,生性好学,成绩优异,深得任课教师器重,自我优越感很强。

然而优秀的背后却是任性和骄气,他所受家庭教育偏重智育,心智成熟度较低,一旦与同学发生摩擦,情绪容易失控。待事态平息、情绪稳定之后,他能主动承认错误,却把过失全都推卸到情绪失控上。

一次,因他的作业字迹潦草,我请他到讲台边进行简单沟通。他在回到座位的途中,故意踢翻了英语课代表放在通道边上的一叠作业本,又装作没看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给了他两个“5分钟”。第一个“5分钟”,请他收拾好散落的作业本,没想到他照办了。第二个“5分钟”,我请他自己想应该做什么,他想不出来,我才告诉他——道歉。

他如释重负长叹了一口气,咧嘴微笑一下,感觉实际要做的远比他猜测的要简单得多。他毫不犹豫地走过去,跟英语课代表说了声:“对不起!”

事情至此,微笑的不仅是他,还有我,还有全班。全班大笑,他也笑了,笑声里面充满了释怀。后来,何某杰迅速成为我的好助手,成绩优异的他变得更阳光。

通过这件事,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班主任,在教书的同时,更重的责任还是育人。初中生正是身心发育和思想成长的关键期,特别是对一些“特殊学生”的引导和教育,更是需要有更大的耐心和策略。引导好了,一个契机,受益终身;引导不好,一件小事,影响一生。

一、修道之谓教,摆正心态很重要

教师要引领学生成长,面对类似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处理师生之间的冲突视作教师个人的修行之路,通过处理冲突来提升自身专业修养和人生修为;另一方面,教师在修行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气度言传身教,感染学生,促成学生的修为提升。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师要抱有“修道之谓教”的精神。

在发生冲突的时候,教师如果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以强势姿态维持在学生面前的权威,往往反而会逼着学生用对抗的方式挽救自己的尊严。

此案例中,如果我选择呵斥批评,肯定会使矛盾升级;我选择了冷静但不冷漠,这种姿态会感染到他,稳定住他的情绪,迈出成功处理冲突的第一步。像何某杰这样聪明又自尊心很强的学生,不怕凶,只怕爱。如果教师心中有“道”,就不会厌烦或畏惧类似的冲突,而会自信满满,智慧和气场也就自然孕育,更有成功的把握。

二、身正为范,扮演学生认同的灯塔

何某杰的言行举止看似特殊,实则符合青少年一般的身心发展规律,处在少年和成人中间的摆荡过程。一方面,他需要被当作成人来对待,例如故意踢翻作业本,表达对我的不满。

因为维护尊严是他行动的唯一目标,在他眼里,优等生是不可以在全班面前被批评的,他认为刚才这次谈话拂了他的面子。

另一方面,他的掩饰说明他想躲避由此可能带来的后果和责任。

他的行为带有青少年自我认同和发展时期的矛盾性——渴望被当作成年人对待,但缺乏周边认同带来的自信;又拒绝被当作成年人对待,对于未成年人可以对错误行为不承担后果、不负具体责任的福利恋恋不舍。

何某杰要顺利度过摆荡期,首先需要的是认同。左右“第一个5分钟”走向关键的是他如何认同教师,以及教师是否是一个值得信赖并值得模仿的人。

在生活中,他需要一个或几个可以认同的成人榜样,或者是由不同的人的特质拼凑起来的一个相对成熟的形象,帮助他完成自己的成人定向,并在他犹豫时传递积极的影响。

最终,他听取了我的建议,像一个男子汉那样去勇担过错,这对他的人格发展来说意义非凡。

三、激发成长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爱德华·德西等人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强调,人生来就有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但需要动力,在诸多动力中内部动力的作用最强。个体兴趣、自我满足感等都能成为激发内部动力的有效因素。

“你的智慧在关键时刻拉了你一把”是对他第一个5分钟的褒奖,满足了何某杰内心的需求。“再给你5分钟,想一想你还可以做些什么?”意在激发他自省的勇气和能力。

何某杰在学习和生活上不愿意接受长辈的建议,部分原因是原先的环境习惯于给他“你去做某事”的指令性目标,当他感受到压力和逼迫,自主感无法得到满足,抵触情绪就会慢慢积累,演变成拒绝、冲突,甚至逆反。

两个“5分钟”体现出重要的价值,为何某杰营造了符合他个性特征的时空,让他有机会去思考,去激发内在动力,自我决定需要做些什么,帮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可,也为我收获了一个有个性的学生朋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