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如何给学生做语言训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6-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台州市椒江区 第二实验小学 池雅静

目前很多语文课堂“讲”风盛行,教师讲解过多,学生成了配角,语言训练存在“缺过程”“形式化”“碎片化”的现象。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课堂上语言训练要做到“四加三减”。

一、增加语言训练长度

蒋军晶老师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借助一张表格,让学生填空,比如找句子“从哪里看出老屋年纪大了”、创编故事、给结局猜理由等,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多达6次。一张表格缩减了大量无效回答,简约而不简单。

二、增加语言矫正准度

语文教师要有一对顺风耳,及时把脉学生的语言面貌,从源头和细节上抓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薛法根老师在指导学生概括《半截蜡烛》的主要内容时,及时捕捉一名学生概括上的问题,通过不断追问、引导,在一次次矫正中,学生的表述逐步到位。

三、增加语言训练热度

合理使用多媒体能起到助推作用,但这只是锦上添花,多媒体不能替代语言,不能替代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张岩老师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朗读指导时,借助图片、微视频欣赏创造优美意境,激发情感,帮助学生感受自然美,从而能够入情入境地朗读。

四、增加语言训练厚度

通过朗读内化、思维发展来增加语言训练厚度。曹爱卫老师教学《狐假虎威》时,先引领学生练习拉紧嗓门读,理解词语“扯着嗓子”的意思;再让学生紧扣感叹号,加上仰头叉腰的动作,在反复揣摩表情、动作、声调、语气变化中,有滋有味地读,惟妙惟肖地演,使狐狸形象更鲜明。

陆虹老师上《雾在哪里》,引导学生讨论词语应该板书在哪里,如把“太阳”放在“天空”旁边,“城市”放在“海岸”旁边,学生各抒己见,展现出思维灵活性,享受一次思维冲浪。

五、减去旁枝抓主干

低年级阅读课,识字、写字、朗读、阅读理解,需掌握知识较多,教师要做高明的裁剪师傅,抓主问题,去除旁枝。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灰雀》由5个板块构成:语序变换练说话、朗读课文练概括、灰雀消失找证据、心口不一想象写、心口不一大讨论。5个板块指向5种不同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说、找、写,课堂成为学生语言的训练场。

六、减少碎片多整合

课堂要克服教学随意性,多些整合意识,序列化地看待现象和问题,与学生一起寻找语言规律。本人在教学《父亲的菜园》时,从“菜园、父亲、家长”三个角度让学生品读,学生发现写菜园其实就是写父亲,把菜园开垦写得越困难,父亲的形象就越高大。走进课文,联系生活,由点及面,串珠成链,含蓄文字经过整合变得清晰。

七、减少噱头多实练

活泼生动的课堂形式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这不能成为形式化借口,要多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刘艳老师《我是一只小虫子》一课中,从新词“脾气”和“屁股”的“月”字旁出发,请学生联系旧知说说还有哪些带“月”字旁的字,接着讲解“月”字旁的来历,播放带人体图片的“月”字旁生字,最后带学生诵读带“月”字旁的生字儿歌,与生活关联,使生字鲜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