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制度构建要体现人文向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7-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卢晓中

人文缺失,是当下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比如,高校常为功利目标所左右,过分追求“学术GDP”,忽视育人质量的提升;学校教育制度体系更多关注教学生“学会生存”,而疏于教学生“学会生活”,走向狭隘功利;教育政策设计上过于关注少数重点学生和学校,却让剩下的学生和学校“被平庸”。

人文主义是现代教育的基本逻辑起点。现代大学制度应该结合公平、权利、潜能、主体性、可持续等现代人文价值,寻求一个更加有温度的构建路向。

其一,竞争制度的人文。如何构建一种人文的良性竞争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一项重大课题。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一是要建立起分层分类竞争机制,按照高校的不同层次设计各自的竞争制度。比如,研究型大学彼此之间展开竞争,应用型高校也在同类型高校间竞争,这种竞争更能体现竞争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也更有助于各层类高校各安其位、特色发展、争创一流。

二是要建立起竞争中的动态身份机制。以往高校为获得某种社会身份而展开竞争,而一旦通过竞争获得的身份被固化,就又失去了竞争制度原有的激发活力的功能。因此,有必要建立竞争中的动态身份机制,持续地激发高校的活力,促进体系的公平。

三是要适当把握竞争的“度”。一方面,大学组织的性质、使命、职能及成员特点,决定了其偏好于相对宽松的组织环境,过度竞争并不适合于大学组织的人文诉求;另一方面,缺失竞争、安于现状又是国内大学制度的一种历史样态,也常常被认为是大学缺乏活力的根源之一。政策制度设计需要着眼于当前过度竞争和竞争不足的状况,适当把握好竞争的“度”。

人文的良性竞争制度构建还有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如何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尤其是团队建设在高校发展中日益重要并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更需要建立起利于促进合作并使竞争与合作能够平衡与协调的体制机制。

其二,民主管理制度中的人文。民主管理制度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获得主人翁感。然而,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等管理制度,在部分高校仍存在组织机构职责模糊、角色不清,或虚化或悬置等问题。如何使民主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切实落实制度中的责、权、利,是让制度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体现人文性的关键。

对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民主管理及其人文性主要体现在政府的“放管服”改革上,特别是通过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基层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高校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

其三,教师制度中的人文。教师制度直接关涉人(教师),所以其人文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可以加强关注教师荣誉制度的人文性。长期以来,我们更强调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但对教师的荣誉感却相对疏忽。缺乏荣誉感的所谓的教师责任感,本质上是在外在规约和压力下形成的“被责任”的责任感,不具有内生性,也难以真正形成追求职业卓越的责任感和责任行为。教师只有获得职业的荣誉感,才有可能真正产生带有使命感的责任感,并转化为自觉主动、追求卓越的责任行为。

应当说教师的荣誉制度很多,但普遍存在荣誉过度和荣誉不足并存的现象:一方面,有些教师如学科带头人各种荣誉集于一身;另一方面,大多数教师,特别是普通教师、年轻教师,又缺失能对职业生涯给予激励的荣誉以至缺乏荣誉感,在这样一种制度状态下这些教师很可能就“被平庸”了,直至真正平庸。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即荣誉“有制度、无体系”。需要从制度的体系完善着手,使每一位教师在其职业生涯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能够获得应有的、及时的激励,这对他的成长和发展很重要。

其四,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人文性。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更多的时候我们是从利他的角度来考虑的,也就是通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他们能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天职,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从利己的角度考虑得较少,如教师专业发展除了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外,还能够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增强其岗位的幸福感、事业的成就感、社会的荣誉感等。

实际上,教师专业发展的利他和利己是相辅相成、不能偏废的。在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建设上,一定要建立起利他和利己相互联系、良性互动的机制,让点亮学生的前程与激扬教师的生命相辅相成。

其五,评价制度中的人文。评价制度既是一种管理手段,也是一种发展导向。过去那种“一把尺子量到底”来评价所有高校和人的“一刀切”的评价方式,不仅不科学、不合理、不公平,而且也不利于高校特色的形成和个体个性的张扬。需要建立一种以“人人皆可成功,校校皆可卓越”为理念的多元评价制度,倡导努力让每名学生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各个层次、类别的高校都可以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