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培育要创新知识的打开方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8-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许大成

如何处理知识和素养的关系是深化课改的核心问题。当前,一线教师通过培训和学习,对于“素养离不开知识”已形成共识,但对“什么样的知识才能培育素养”,仍然充满疑惑和焦虑。那么,知识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打开,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素养呢?

体验先行,让知识有根。假如知识是“果实”,那么经验就是“茂盛之根”。但当前教学存在知识“无根”的倾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切断,以结论形式单向灌输,这种无根的知识很难支撑核心素养。为此,坚持体验先行的原则,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和鲜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熟悉亲切的生活,把已有的经验唤醒与调动起来。

深度拓展,让知识有魂。指向学科素养的知识教学,必须从“概念、命题和理论”的表面,深入到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里面,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比如,面对“为什么泰勒斯是世界上第一位哲学家”的学生提问,假如教师能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究和讨论中领会哲学的思想与方法,往往能够培育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因此,发展核心素养不是不要知识,而是要深入到知识的里面,把知识蕴含的深层育人价值“挖掘”和“呈现”出来。

活力取向,让知识有品。知识教学存在“存储”取向和“迁移”取向。前者把知识作为定论、作为对象、作为结果来接受,把获得书本知识作为学习的目的,后者把知识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追求知识在新情境中的活化和转化,在知识与生活之间建立内在的关联。显然,在这两种取向下获得的知识品质是截然不同的,其中,“存储”取向让学生获得的只是没有活力的惰性知识,而“迁移”取向能提高学生应对真实生活的能力。因此,要培育核心素养,必须提升知识品质,增强知识在新情境中拓展和迁移的能力,一方面通过“怎么看”的精神指引,引导学生走出原有认知的局限,生成新的视野,实现与文本知识的“视界融合”;另一方面,通过“怎么办”的实践指引,提高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这样,我们的知识教学就克服了人生、情境与知识的彼此疏离,成为学生重构精神自我,洞察生活智慧、增进人生幸福的智慧旅程。

事实上,发展核心素养不是要否定知识的重要性,而是要告别传统的知识打开方式。新时代的教育对“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一老问题给予了应答,就是体验获得的知识比记忆获得的知识更有价值,隐性的思想情感和思维方法比显性的知识符号更有价值,富有活力的知识比惰性的知识更有价值。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剩下来”“带得走”“可再生”,成为伴随学生前行、促进学生终身成长的力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