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乡师文化 共享优质资源 上虞借“贤师回乡”活动助乡村教育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9-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李 平 通讯员 吕火良

开学了,绍兴市上虞区通明籍数学名师宋圆圆来到通明小学,为学生们上了一堂趣味横生的数学课。

今年以来,上虞区组织开展“贤师回乡,村塾涵风”活动,发动全区6000余名在职教师及部分退休教师,回归原籍村(社区),融入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教育。该区教体局党委副书记房永军介绍,希望通过活动的开展,让“乡师文化”得以传承,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下移,实现教育资源校村共享。

据介绍,上虞古有东汉王充“后归乡里,屏居教授”,宋代潘氏父子办书院广播理学等;近代则有教育家、书画家经亨颐创办春晖中学,文学家夏丏尊回乡执教等。名士名家回乡的传统,造就了上虞特有的“乡师文化”。

早在2018年,上虞就面向全区展开调研。2019年,“贤师回乡”方案正式出台,并在一些试点村(社区)先行。今年,这项工作得以全面铺开。

沥海街道中心小学党支部副书记王炳康暑期多了一个新身份——村“乡师团”负责人,要为家乡光荣村建村塾、村少年宫。因此,他没少泡在村子里。很快,村塾和村少年宫就建得有模有样,村里的孩子们多了个好去处。

春晖学堂地处小越街道,曾由当地乡贤陈春澜于1908年出资建造。后来,街道出资对这处历史建筑进行了修缮。在征得当地村委同意后,小越街道中学在春晖学堂内辟出教室,开设“越贤讲坛”,将乡贤事迹、村史镇志、家风故事、时事政治等都排进课表,由学校选派回乡教师定期为村民开讲授课。

同时,该校还把乡情文化工作室“搬到”春晖学堂,助力横山徐村开展“五星3A”示范村创建,并组织党员教师精心开设安全教育、乡情文化、素养提升、研学实践等系列拓展课程,为乡村治理贡献力量。“让贤师回乡,把学堂办进村里,让学校教育成果直接服务老百姓,我们责无旁贷。”小越街道中学党支部书记黄文光说。

在丰惠镇通明村,清代林则徐曾感动于钱氏的家风家训,亲笔题赠“墨莊”门匾,在当地传为美谈。借此契机,归乡教师们重启“墨庄”,开展“读钱氏家训,传耕读文化”活动,钱氏老宅焕然一新。文化展示中心、私塾体验区、顺德讲堂内,不时可见孩子们在教师带领下开展各类活动的身影。

不仅原有的村塾被利用了起来,各乡镇也都纷纷投入资金,建设和完善“青藤书屋”“乡风讲习所”、乡村少年宫等。按照规划,上虞要在3年内实现“村村有村塾”。目前,崧厦、章镇等乡镇街道已建立20余座村塾。崧厦是全国闻名的“伞城”,外来务工者众多。抓住这次“贤师回乡”的契机,该镇投入百余万元,新建乡村少年宫,利用归乡的优质师资力量,增设了小记者阵地、科学创新社团、青瓷社团等项目。

而各校的在职教师频频下到村(社区),讲家风、乡风、新风,访乡邻、乡贤、乡情。他们还肩负起了关爱流动儿童、留守儿童、贫困儿童的责任,对学生及家长进行亲子培育引导、学业提升辅导、生涯规划指导等,大大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帮助越来越多的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随着活动的推进,贤师的外延拓展了,活动的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上虞区教体局人事科副科长刘均波介绍说,依托设在春晖中学内的学术性交流平台“春晖讲堂”,不仅有越来越多上虞籍院士、教授回归,他们还带动了国内外更多的名家来此讲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医学、国防、艺术等领域。

一些上虞籍教育名师的引领作用也得到了更好的发挥。他们的各类线上线下课程被制成“菜单”,在保证原籍地学校优先基础上,已实现了区内农村校、薄弱校的资源共享。在“贤师回乡”活动的推动下,上虞实现了教育之间的镇域联合、城乡联合与跨乡镇联合。乡师、名师形成的集聚效应,开始助推乡村教育长足发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