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也能磨出好论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7-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今年5月教育部官网公示的第三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获奖名单中,浙江省小学数学教研员斯苗儿领衔的成果《现场改课:促进教师全员专业成长的小学数学教研范式》获得一等奖。这里的“改课”,其实就是磨课。

    很多学校和教师为了在赛课中取得好成绩,不计成本地反复打磨一节课,这样的做法固然不可取,但是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不可否认,磨课是一种最常见和有效的教研活动方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好课多磨:斯苗儿“现场改课”理念与实践》展现了斯苗儿磨课的许多案例。在斯苗儿老师看来,磨课就是真正把一堂课当作麻雀来解剖、研究,努力打磨出兼具人情味和学科味的好课。

    今年暑假前夕,宁波市镇海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邀请斯苗儿分享她的现场改课实践经验,让我对“好课多磨”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在交流中,我无意中听到一个细节:斯苗儿帮助浙江省小学数学优质课的获奖者,把所上的课整理成论文公开发表。毫无疑问,能走上全省优质课评比舞台上课的教师,付出了很多努力,花费了很多心血。在斯苗儿老师的助力下,这些教师不仅收获了省级优质课的证书,还发表了论文,真是一举多得。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磨课也能磨出好论文。

    现实中,人们往往认为上好课是教师的本分,能不能写出好论文并不重要,甚至认为教师花时间去写论文是不务正业。如果职称评审或者名优教师评选和考核不需要论文的话,大多数教师是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写论文的。课比天大,上好课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围绕教育教学工作写论文并非不务正业,写好论文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实践为撰写论文积淀材料,写论文促使教师对所涉及的领域进行系统和深入的思考,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最近,我阅读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谢晓英新著《教师如何写论文:来自编辑的建议》,深有感触。作者提到,上公开课、写论文和做课题是每位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上绕不开的“三座大山”,但是这三者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师在上好一节课的基础上,可以以这节课为基础写一篇文章,在写好一篇文章的基础上,有可能把它变成一个课题。如果课题立项,则可以根据这个课题写出不少文章。可见,当教师具有系统思维后,在上好一节课的基础上,可以衍生出论文、课题等助力自身专业发展的一系列成果。可以说,当我们用“一菜多吃”的视角去看待一节课时,就会发现精彩无限。很多省市教研部门公布的获奖论文或学科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主标题之外往往还带个副标题——“以某某课教学为例”。其实,这就是以课例为基础,把好课转化为论文,很多教师已经在践行了。

    斯苗儿帮助获奖教师将好课转化为论文,这毕竟还是小众行为,因为能在全省获奖的教师毕竟是少数。但公开课是教师生活中最常见的活动,哪怕有些教师自己不上公开课,也经常听公开课。即便教师没有机会上公开课,也可以用心打磨自己的课,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无论是上公开课的教师,还是听公开课的教师,都可以从课中寻找论文写作的角度和灵感。

    当然,教师的授课水平有高低,写论文的水平也有高低。我曾经在一本书中读到过这么一个观点:“有些教师宁上10节公开课,也不愿意写一篇论文。”说实话,我很质疑这个观点,上10节公开课也不是那么轻松的事呀!如果这些教师有了把公开课转化为论文的意识,估计也不会如此恐惧写论文了吧。教师授课水平可以提高,写论文的水平自然也可以提高,关键是都得付出努力。要真正写好一篇论文,并不像一些教师想象的那么难,但也不会那么轻松。

    从教师写论文选题的来源而言,一般不外乎政策热点、理论热点、实践热点。谢晓英在《教师如何写论文:来自编辑的建议》一书中,把政策热点、理论热点、实践热点和学科共性、学科特色分别组合,结合实例就如何把一节课转化为论文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对一线教师把课转化为论文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与常态课相比,教师在公开课上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多,对课的思考也更加深入,因此转变为论文相对比较简单。当然,要真正写出一篇好的论文,还需要借助教育理论的指导,提升论文的“理论含量”。

    就算从功利的角度而言,为了不让论文成为职称评定等关键节点的拦路虎,教师不妨好好打磨几节公开课,在磨课的基础上再磨出几篇好论文。

    跳出功利化的目标,从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包括论文写作在内的教育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从好课中磨出好论文,是教师职业生活的一种日常。有了把好课转化为好论文的意识,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写出几篇好论文自然也就不是难事。

    (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