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不端风气,高校需重塑学术谦虚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0-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陈洪捷

谦虚是一种美德,对于学者来说,谦虚似乎尤其重要。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的学术传统中,谦虚历来被视为一种治学的美德。

科学家的谦虚不仅仅是学者个人的品质,同时也是学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科学家或学者群体的一种行为规范。

谦虚作为一种科学家的精神气质,大致可以分解为三个层面:其一,对前人以及同行研究成果的尊重,这不仅仅是指技术层面的尊重,例如不能抄袭,更是一种道德层面的尊重和体认,一种对学术共同体的敬畏感;其二,对知识的严谨态度,即我们常说的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治学态度,不夸大其词,不虚美;其三,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局限,也就是所谓的自知之明或“学然后知不足”。

由此三者所构成的这种精神气质,可以称之为学术谦虚。学术谦虚这一精神气质使得科学家和学者们“不喜欢说得太多和太响”,不喜欢“夸张的手法”或“自我吹嘘”,能够保持一种虚怀若谷的治学态度。

但曾几何时,谦逊的学术文化开始发生变化。在“创一流”和“做大做强”的主旋律影响下,“谦虚”的美德似乎被淡忘了。学术上的“不谦虚”现象,比如夸大、夸耀、自傲日渐增多。

具体说,学术上的“不谦虚”现象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自我包装。在高校中,申请项目、申请经费、申报奖项、申报头衔、准备评估材料、准备晋升材料都是教师们绕不过去的事项,而这些事项都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如果申报人仅仅讲述事实,而缺乏“美言”或“美颜”能力,或许就会失去机会。

另一种是自我推销。传统中那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智慧已经显得有些过时,自我展示、自我“推销”、自我宣传已逐渐成为一种合情合理的行为。不仅教师如此,学生也是一样。

这种自我包装和自我推销的做法当然不会从天而降,不是因为人心不古,而是与我们的学术管理制度密切关联。

应当看到,正是新管理主义、评估崇拜以及种种以“卓越”为导向的运动使得自我包装和自我推销悄悄地演变为一种正当的行为,也使得大学的教师和学生不知不觉地在远离谦虚的传统。应该说,这种夸大性自我表现的做法已成为大学组织中成员们的一种生存策略。

更有甚者,已经不满足于自我包装和自我推销,跨越雷池,径直搞起自我虚假包装和自我虚假推销。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我们当然深恶痛绝,而且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措施。但我们在治理学术不端的同时,还应该看到,看似合理的学术自我包装和自我推销,其实已经为学术不端的行径奠定了基础,学术不端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自我包装和自我推销行为的一种延伸。因此,重塑学术谦虚这一学者的精神气质,应该是净化高校学术环境,净化学术文化的关键之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