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校外“小饭桌”需多管齐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1-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梁 好

中午没时间管、学校又没食堂,相当一部分城市上班族会选择校外午托班保障孩子吃饭、午休。多年来,藏匿在城区街头巷尾的一张张“小饭桌”成了不少孩子放学后的主要去处。但由于普遍无证无照、行业鱼龙混杂、食品安全风险高等,校外“小饭桌”饱受诟病。而离了这些“小饭桌”,不少家长工作日托管孩子又极为不便。争议之下,到底该如何管?(11月2日《半月谈》)

在一些中小学校附近,“小饭桌”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由于点多面广,“小饭桌”监管涉及多个部门,教育、消防、市场监督、卫健部门都有其监管职责,同时又没有明确的监管任务,以至于多头监管成了无人监管,“小饭桌”管理成了真空地带。其食品安全与卫生无从保障,服务态度差,消费价格高,安全隐患大,成为家长意见较大的突出现实问题。

诸多地方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开始全面治理“小饭桌”,对无证无照、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小饭桌”予以联合清理。但“小饭桌”设置的临时性、隐蔽性、不稳定性,给治理监管带来一定的问题。往往是这边清理,那边开张,由临街店面转移到居家住户,屡禁不止。

“小饭桌”的产生有其内在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让孩子放学后能够吃上热乎饭,有休息的去处。因此,也不能对“小饭桌”一禁了之。治理工作上,应多管齐下,全面发力。

要以政府供给替代民间服务。在源头与根本上,还是要强化政府的主体责任,充分利用学校优势,开办食堂,提供午餐供应。也可通过开办政府午餐服务公司的形式,为学校进行配餐,保障学生的食品安全。还应办好“四点钟学校”,解决一些家长面临的实际困难。

要以常态监管替代游击治理。“小饭桌”治理长期处于游击治理状态,举办者与监管者也往往如同城管抓商贩、警察抓小偷,很难起到监管实效。强化“小饭桌”治理工作,需要公开承认“小饭桌”的合法化。通过出台“小饭桌”经营许可标准,为符合安全卫生条件的“小饭桌”颁发经营许可证,纳入常态化监管体系。教育、卫健、市场监督等部门定期不定期实施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确保学生安全。

要以公开透明提高服务质量。无论是政府供给还是民间服务,“小饭桌”治理都需要坚持公开透明原则。从政府招标采购,到经营许可的审批,进行常态监管治理。从服务收费标准,到午餐食谱数量,到学生满意评价等,通过一定的平台,面向社会公开,使其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监督,以此推动餐饮质量、服务水平提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