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进中考”引热议,学校美育何去何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1-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朱 丹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推进美育评价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随着《意见》的出台,“如何看待美育纳入中考”成为近段时间热议的话题。

根据“光明智库”平台最新的调查数据,有81.73%的网友(含学生、教师、家长等群体)支持美育以适当分值纳入中考成绩,认为美育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思维、综合素质能产生重要作用。同时,也有不少网友担忧:将美育纳入中考,是否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城乡学校在美育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是否会影响教育公平?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一些专家、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探讨新政策下的美育难题。

为何纳入学业考试

“将美育纳入中考,是要求所有学校开齐开好美育课程,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进而完善自我认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分析说,“与体育纳入升学考试一样,美育纳入中考同样遭遇了‘美育应试化’的质疑。但政策实施的落脚点,并不是真的要考倒学生,甚至制造出火爆的培训市场,而是要让各地教育部门、学校重视美育,保障学校教师配备、场地建设,按国家规定开设相关课程,不再任由其他学科教学挤占美育课程和活动时间。”

《意见》表明,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是否达到毕业标准和国家预期,是评价美育成效的基本要求。“面向人人的美育学业考试,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是否有所发展。这显然不单指艺术素质,还包括在自然、社会、生活、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在西南大学美育研究院院长、教授赵伶俐看来,如果仅仅将美育考试限定为某个固定科目,就很容易让其变成“谈美色变”的苦恼事,美育方面的学业考试应当是为了促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而进行的。

面对家长们的困惑,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万丽君曾表示,美育改革绝不是以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为前提的。她强调,2022年的重要目标是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到2035年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怎么考?如何量化?

当前,我国已有多地试行美育中考改革,美育进中考的试点范围接下来将逐渐扩大。采访中,有家长坦言,如果纳入升学考试,为保障公正公平,就必须要有相对统一的评判标准。

那么,美育究竟怎么考?根据《意见》,美育评价改革在于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可见,未来美育考试内容基本上都是学校教的内容,学生正常参加学校艺术类课程及活动就可以完成学业要求,与校外培训内容无关。

11月10日,宁波市鄞州区进行了2020年学生艺术素养抽测,主要内容为初中音乐和美术。鄞州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抽测在命题方向上,要求促进学生美育素养、创新思维的提升,注重测评学生对艺术的感受、体验及想象创造力,尽量做到让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运用美育知识。“考试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考试过程和背后的‘初心’。”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肖向荣建议,在设定美育评价标准时,不妨多一些关乎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考评指标。

针对家长们关心的“美育成绩如何量化”的问题,熊丙奇认为,不能忽视过程性评价。以江苏省南京市美育中考为例,它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过程性评价重平时表现,每学期满分100分,音乐、美术各50分,占总成绩60%;终结性评价凭考试,满分也是100分,音乐、美术各50分,占总成绩40%。“当然,要消除家长和社会舆论的担心,还必须进一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他说。

学校今后怎么教?

围绕学校美育,《意见》对美育课程、教学模式、实践活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对中小学校而言,从达到“开齐开足”这个底线要求,到逐步实现“上好”的目标,今后的美育工作任重道远。

“美育既是现实难题,更是面向未来教育的时代课题。”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主任高洪强调,美育有两个本质特征,一是“非功利性”,美育应该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二是“普遍性”,美育应该面向所有受教育者。他提出,学校要构建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的美育体系,挖掘各门课程中的美育资源,让学生感受到蕴含在各个学科中的客观规律之美、人文关怀之美、创造发明之美、探求真理之美。

调查中,超过一半的网友认为,相比城区学校,乡村美育有着显著的短板:学校、家长重视程度不够,存在资金短缺、设备落后等硬件难题,缺乏专职的艺术类教师……“城乡美育确实存在一定差距,但我们要明确,城乡学生的审美水平没有绝对性的差异,乡村中也有不少审美能力强的人。”肖向荣表示,在新的美育起跑线上,乡村学校及教师应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开启真、善、美的世界,让青少年得到传统文化、当代文化及世界文化的滋养,而不是拘泥于专业艺术教育的标准,一味地追求精细化、技能化。

“任何学校只要始终坚持以‘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为目的,开设国家规定的美育课程和丰富的美育特色课程(选修),灵活设定评价方式,就能将社会公众担忧的考试压力转化为展现青少年个性美的动力,从而激发出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协同参与美育的热情。”赵伶俐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