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成绩不论升学,区域教育发展质量如何“打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1-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王 铎 绘)

编者按: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存在部分地区片面理解教育质量,将其简单等同于学生学业成绩或升学的情况。今年,省教育厅教研室首次根据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情况,向全省各县(市、区)发放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单,让地方有关部门对本区域的教育均衡状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份“成绩单”从何而来,意义何在?教育评价这根“指挥棒”,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上的作用?为了克服教育功利化倾向,地方政府又需要在观念上做出哪些改变?

区域教育质量的“优质均衡论”

——从一份给教育局局长们的“成绩单”说开去

□ 汪 恒

“感觉像是学生时代,拿到了大考成绩单一样。既忐忑,又期待。”湖州市南浔区教育局副局长陆国强这样形容接到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单那一刻的心情。

像陆国强一样,今年省内各县(市、区)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都拿到了由省教育厅教研室根据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得出的一份教育质量评价报告单。

这份报告单里有些啥?记者看到,除了列出该区域分别有多少所城区和农村的公办、一般民办初中、民办子弟学校参与监测,还重点列出了这样几个项目:结果型质量、过程型质量、结构型质量1.0和结构型质量2.0。每一项都附有该区域相应得分及全省的平均得分。

这是一份没有排名的“成绩单”。“仅知自己,不知伙伴。明确水平,了解差距。”监测组的专家们这样解释他们的意图。

报告单背后究竟藏有哪些“玄机”,相关数据又是怎样出炉的,会给各地规划教育发展带来何种导向?为你一一揭开——

A.教育质量有三类,各守一段“渠”

在监测组专家那里,记者听到这样一个说法:教育质量好不好,其实有不同的理解维度。

公众最熟知的一种质量,叫作结果型质量,通俗说就是学生的学业成绩或者学业进步。

与结果型质量相对应,还有一种过程型质量,也就是学校所开课程的水平怎么样,相关教学活动是不是合理、有效。

而在区域层面,还有一种叫作结构型质量的评价维度,主要是看整个地区内学校、教师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或者布局是否科学。

有了这3种教育质量类型,就避免了用同一份“成绩单”来评价教育环节里不同主体的表现。专家解释,结果型质量由学生自己负责;学校和教师主要负责的是过程型质量;结构型质量则主要是由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承担责任。

“要区分看待三类质量,分层负责,进行针对性的归因与施策,才能真正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表示。

都是哪些因素在影响这三类教育质量的外在表现?专家介绍,与结果型质量密切相关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学习品质;过程型质量则主要取决于学校教学管理与教师教学方式;结构型质量可以从学校发展的均衡和学生发展的公平这两个角度展开。前者包括公民办教育的差异度及城乡教育的差异度。后者涉及贫寒、普通、富裕等不同背景家庭子女教育的公平度。

B.为区域教育质量评估找把“看得见的尺子”

结构型质量的概念厘清之后,最重要的事情也浮出水面——怎么将结构型质量折算成具体的统计数字?

我们先来看看分析结构型质量的第一个角度——学校发展的均衡。专家们选取的是公民办教育的差异度、城乡教育的差异度这两项指标。

在我省的初中教育质量监测中,专家就发现:有的区域在城区民办初中与城区公办初中上的差异虽然不大,但城区公办与农村公办的差异却很大;还有的区域虽然城乡教育差异度很小,但公民办教育差异度却较大。这些都与学校发展的均衡化背道而驰。“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警惕过大的差异度,防止行政决策中的逆向行为。”张丰表示。在他看来,教育均衡发展的态势是区域教育优质发展的一个条件。

再来看看结构型质量的第二个角度——学生发展的公平。其主要统计的是学生家庭背景对学业的影响,也就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成绩差异的解释率。解释率越低,反映教育越公平。

在这一项上,我省的整体情况还算不错。根据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公布的数据,我省在学生家庭背景对学业的影响这一项数值上要低于同样参加测试的北京、上海和江苏,被划在了“高质量高公平水平”这一栏。

参考PISA对“抗逆学生”的界定,在此次初中教育质量监测中,专家们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处于后四分之一,但取得前四分之一的成绩的学生,定义为抗逆学生。同时,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处于后四分之一,成绩仍处于后四分之一的学生,称为弱势学生。

这样设定之后,专家发现,抗逆学生占到了参加监测学生全体的7.6%。同时,在所有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处于后四分之一的农村初中学生中,成功抗逆的达到了24%。而且,在县城初中,成功抗逆的学生达到33.40%。

值得一提的是,海盐、岱山、平阳、嵊泗、开化、桐乡、黄岩、拱墅、江山、瓯海等13个县(市、区)的抗逆学生比例超过10%。其中,拱墅、海盐、平阳在2018年小学教育质量监测中抗逆学生比例也在10%以上。这些数据显示,以上地区在学生发展的公平度上有着更突出的成绩。

这样梳理下来,专家们用公民办学校的差异度、城乡学校的差异度及教育公平度,组成了结构型质量评价测量的“三分天下”,将这3个值除以3,就得到了结构型质量的综合得分。这个得分越低,表示该地区教育发展越均衡。

C.不仅要“均衡”,还要“优质均衡”

校与校之间发展均衡、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学业发展上有着相对均等的机会,可能并非区域教育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监测组的专家们也把这样统计出来的数据称为“结构型质量1.0”。

专家们发现,带入学生的整体学业成绩状况这一维度,可以将区域的教育发展状况划分为高水平均衡、高水平不均衡、低水平均衡和低水平不均衡等4个象限。

如何不仅体现均衡,还能体现出教育质量中优质的一面?专家们继续提出了调校系数的概念。调校系数的引入,能使原来仅仅反映均衡状况的差异度同时也能体现出对优质均衡状况的描述。

监测组把引入调校系数后的结果称为“结构型质量2.0”,将学生学业C水平和D水平比例作为修正系数(标定的学业水平分成A、B、C、D4个等级:A水平代表优秀,B水平代表良好,C水平代表中等,D水平代表待提高)。这样一来,学业水平表现不佳的学生的比例越少,最后的结构型质量得分就明显越低。“又优质又均衡”这样就体现出来了。

结果型质量、过程型质量和结构型质量,三者之间其实也存在一定的内部联系。比如,专家发现,过程型质量与结果型质量呈现出高度正相关。“较好的过程型质量是优秀的结果型质量的保证。”张丰介绍。换句话说,学校课程和教学活动安排越规范、质量越高,学生的外在成绩和学业进步也越明显。

D.教育发展也要讲“生态”

在给各县(市、区)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单的背面,专家除了解释每一项得分(数据)的由来,还特别“加粗”了这句话:区域教育发展必须强调“结构思维”与“生态意识”。

“端正教育质量观是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首要目标。”张丰告诉记者。在他看来,要维护教育生态,坚持均衡发展,从结构的视角看待教育质量,重视过程型质量与结构型质量对教育发展的根本支持和长远影响。以初中为例,应当特别关注初中公办与民办的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的均衡发展等结构性的问题。通过学校布局、校长任用、师资配置、经费投入等规划手段,促进初中学校的优质均衡发展,优化区域教育的结构型质量。

海盐县在此次初中教育质量监测中抗逆学生比例较高,参加监测的5所乡村初中当中有3所都被定义为学业表现良好、实现均衡型发展的全面抗逆学校。在海盐县教育局副局长叶惠玉看来,关键要树立“一盘棋”的理念,统筹不同区域、类型学校的发展,用同一标准来处理各类学校办学中的问题,及时补齐短板。同时,在具体到各个学校的评价上,看重过程增量,注重发展性评价,让每所学校都能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并在外部加强共同体的发展模式,让校与校之间的沟通没有障碍,促进内生发展。

通过调查分析得到的数据,也给了教育专业人士更多坚持教育规律和教育生态意识的底气。“以往大家看到比较多的是结果型质量。而结果背后是怎样的付出,则掌握得不够清楚。现在有了切实的数据支撑,为区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导向作用。”陆国强说。“相同的学业结果背后,学生的负担和体验感可能很不一样。教育质量监测启发我们更加关注过程和结构。在清楚了各类因素的相互机制之后,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校长和教师们也可以更加坚定地去作出判断了。”叶惠玉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