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均衡惠民生 ——浙江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综述之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2-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武怡晗

无线网络全覆盖、云录播教室配置、标准化的体育场……今年7月,舟山市21所偏远海岛学校全部高标准完成“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眼下,“走马灯”表演、渔网编织、声乐演奏等特色项目在校园里落地,助力学生多元化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省各地各校以均衡为主线,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以教师为关键,以服务为宗旨,加快了我省基础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的步伐。城乡教育差距在同步发展中日益缩小,有越来越多的好学校出现在家门口。截至目前,我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标率达96.8%,城乡基本实现了校校标准化。

如今,行走在浙江青山绿水间,最美的风景就是学校。老百姓实实在在地体验着优质教育奔腾向前的加速度。

均衡发展“一盘棋”

我省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地,教育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点。“十三五”期间,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促进全省教育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优质均衡发展,成为我省各级政府“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庄严承诺——

2017年,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义务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坚持均衡优质、公平普惠,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8年,省政府出台《浙江省富民惠民安民行动计划》,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提升工程位列其中;

2019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浙江教育现代化2035行动纲要》《加快推进浙江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

……

过去5年里,我省完善了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实行教育设施设备城乡一元化配置,将标准化学校建设纳入对县(市、区)政府业绩考核,确保城乡学校建设“齐步走”。不仅校舍有“硬标准”,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热水淋浴工程、农村中小学书香校园工程等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让一所所美丽学校成为乡村振兴的“暖心”注脚。

与此同时,我省还确定19个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薄弱地区作为重点帮扶县,采用定期督查、限期整改等方式,督促地方政府通过一校一策,加大投入,整改提升。截至2019年,已累计实施改造项目615个,投入资金156亿元,多数县(市、区)摘掉了底部的“帽子”。此外,通过实施第四轮“山海协作”战略,发动省内56个经济教育相对发达的市、县、区对口支援29个教育薄弱地区。

教育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韩平表示,全面推进优质均衡,浙江始终秉持“一以贯之、一视同仁、一盘整棋”的思路,坚持城乡一体。

城乡携手“齐步走”

5年前,因为种种原因,桐庐中学迟迟难有质的突破,一些优质生源因此逐渐流失到杭州市内或其他周边区县。2015年,该校加盟杭州第二中学教育集团,由后者选派优秀的教师、管理人员驻校帮扶。名校的金字招牌一下子提振了老百姓对本地教育的信心。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新老城区、城区与乡镇之间的学校有了教育上的“时差”。在这一大背景下,近年来,杭州、宁波、衢州、桐乡等地积极探索与深化名校集团化战略,通过以城带乡、以强带弱,打造品牌学校群或教育共同体,让城乡学校携手发展壮大。

一根网线、两块屏幕串联起了绍兴市鲁迅小学和开化县齐溪镇中心小学的课堂。除了有同步的教学内容外,两校还实现了特色课程和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名校的加持让齐溪镇小实现了快速发展,这两年,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提升了,外流的生源也回来了。”校长吴章德兴奋地说。

以均衡和优质为发力点,2019年,我省启动“互联网+义务教育”工程。目前,结对学校在全省已有3000余所、1600余对,实现了乡村小规模学校受援全覆盖。通过城乡同步课堂、远程专递课堂、教师网络研修、名师网络课堂等形式,结对学校“同师同法同培养”,推动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在城区学校帮助下,不少乡村学校开设了各类拓展性课程,进行选择性教育;而乡镇学校率先践行的“新劳动教育”等,则为城区学校提供了素质教育新范式。如今,从都市到农村,从海岛到山区,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实现了“我的学习我做主”的梦想;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加快推进从课程设计到评价考核的全方位教育教学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人成长。

向优质均衡迈进

去年10月,海盐县和宁波市江北区作为全国最早接受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县(区),面对国家教育督导组的实地核查,上交了一份出色的答卷。专家和学者走访多所中小学后一致认为,两地教育基础设施优越,在上好基础性课程的同时,积极开设拓展性课程,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其他地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提供了范本。

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不仅是两个字的变化,其背后折射的是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十三五”期间,针对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问题,我省稳步推进中小学作业改革,取消任何形式的小升初学科文化考试,严控中小学跨校统考。同时全面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并加大监管力度,斩断校外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招生的联系。

在全面实现“零择校”的基础上,2019年,我省各地严格落实“公民同招”政策,让公办民办学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我省开展省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克服“唯学业”“唯分数”的评价惯性,并依托教育质量监测,形成基于实证改进教育教学的工作机制,有力保障教育质量的提升。

办人民满意教育,关键是提高教育服务能力。“十三五”期间,我省谋划出台教育公共服务领域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十项举措,重点解决入学报名、教育缴费、学后托管等一批群众牵肠挂肚的“关键小事”。为应对“零择校”后涌现户籍生入学爆棚现象,2018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户籍生入学预警机制。与此同时,我省在全国首创开通“浙江家长学校”全媒体平台,向全省所有家长传播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念、育人方法。

向优质均衡迈进,今年我省将进一步开展现代化学校建设,引导学校从按标准建设转向高质量个性化特色发展。同时,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可以说,长期以来,浙江从基本均衡到高水平均衡,再到目前的优质均衡,一张蓝图绘到底,始终走在均衡发展的路上。”对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阶之路,省教育厅党委书记、厅长陈根芳如是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