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美一片玉米地,好大一堂活动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2-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倪华东

初冬、暖阳、玉米须,歌声、画笔、苞叶花……

学校农场上升起袅袅炊烟,“一片玉米地,好大一堂课”主题活动正在进行。活动由低年级“阳光下的玉米地”、中年级“玉米的前世今生”、高年级“玉米好好吃”和“玉米的第N种吃法”、美术组“创意玉米林”、科学组“长问号的玉米地”、音乐组“唱响玉米地”7个板块组成。

说起这片玉米地,有这样一段故事。

今年暑假结束时,正值学校农场高粱收割的时节。按全年的播种计划,高粱收起后,到下一茬种油菜,中间要闲置田地两个月左右。我班学生张钇煊建议:“可以种玉米啊。”

我请教学校园丁、农场技术顾问李华春师傅。李师傅说,庄稼人有一种说法:“立秋三片叶,六谷吃不光;立秋勿出头,六谷像癞子。”“六谷”在吴语中指的就是玉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玉米应在立秋之前种,若立秋之后再种,就难有收成。

此时,立秋都过去20来天了,已错过最佳播种时间。

我把李师傅的这个意见反馈给学生。学生们并不买账,闲着也是闲着,为什么不种一茬试试?

我想,学校农场的存在价值正在于此。我们不是要种出多少物质上的果实、经济上的收益,而是能让学生有一片会玩、会学、会创造、会成长的天地。

民间经验也许有道理,但很难说真的一点误差都没有。就算到时候种出来的玉米“像癞子”,探索过程也是学生对节气知识、植物生长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

令人欣喜的是,玉米种子撒下去没几天,玉米苗就破土而出了,这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信心。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打这以后,苗期、穗期、花粒期……玉米地成了学生最牵挂、最爱来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已经有了很多发现:玉米的叶子上有茸毛,玉米花并没有长出玉米,玉米是斜长在秆子上的……

可如果仅仅满足于此,玉米地只能是玉米地而已,全校各个学科的教师共同思考着一个问题——玉米地还能开发出更多的教育功能吗?

科学教师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思考,学生思维触角不断延伸:玉米是怎么授粉的?玉米须对玉米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路边的玉米长得比较高?为什么樟树边上的玉米那么矮小?玉米粒是像蚕豆那样由两瓣构成的吗?……

这些疑问就像一盏盏灯,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点燃。

项目式研究在科学社团应时而生,悄然展开,也许探究方式有些幼稚,也许探究结果不值一提,但当学生们的大脑开足马力时,我知道,当初给这片土地种上玉米的成效已经超出了预期。

本学期,五年级语文安排的是说明文单元,在习作教学环节,几乎每位语文教师都会把学生带到玉米地里,让学生观察玉米的叶、花、穗的形状,体验玉米秆各个部分的触感和气味。面对如此真实而鲜活的作文素材,学生们将知识吸收、消化、重组,最终从笔尖流淌出有生命力的文字。

上美术课,学生常在玉米地里写生。美术教师俞国亚指导学生将玉米须编成一根根小辫子,把玉米打扮成一个个可爱的小姑娘。曹潇雨老师的学生则用玉米叶编制出了宛如工艺品的苞叶花……

三年级四年级数学教师设计了很多兼具开放性和挑战性的活动,如“谁是玉米地的小巨人”活动,让学生测量比自己还高的玉米茎的高度。学生们开动脑筋,没过几天,可行性方案纷纷出炉:有站在凳子上用卷尺测量的,有用竹竿比对再测量竹竿长度的,还有用日影测量的……

“尺板滴笃琴声响,六谷农场滴滴个拉绿,我今朝再把六谷唱……”在专职民乐指导教师夏军清的带领下,学生们按曲填词,唱出了一首首乡土味浓厚的绍兴莲花落。

……

从11月开始,玉米渐次成熟。一个盛大的丰收节酝酿上演。

首先是“狗熊掰苞米”比赛,选手要去地里掰4个玉米棒,不仅比速度,还要看成色、称分量。看似简单的任务却蕴藏着极大学问,没有一定技巧,极容易把玉米秆子折断,而且掰来的玉米还是生的。最后,总分第一的选手夺得“慧眼识珠”单项奖。

收获玉米难道不是为了吃吗?备受关注的吃玉米比赛开场了。这回,不是比谁吃得更快、更多,而是比谁吃得更节约、更有风度。

生活中,玉米棒子不容易吃干净,总是会留下很多胚,可这难不倒学生们。

玉米地摆上了古朴的书桌,桌上备好了湿纸巾、一次性手套、一杯清水。

5~7分钟的细嚼慢咽,吃出了健康和优雅。

选手吃完一个玉米棒,裁判员要检查有没有玉米粒落在下巴上和衣服上、玉米棒子有没有吃干净、垃圾有没有分类整理……

玉米烹饪比赛的准备活动在赛前两周,学生向家长学习做菜,有很多学生平生第一次握起了刀铲。而比赛中以玉米为主要食材的菜品设计,考验着选手的主观能动性。

最终,烹饪比赛冠军“金铲子奖”被周弘夺得,他是全场唯一一个穿厨师衣、戴厨师帽参赛的选手。听说,他父母经营着一家饭店,于是,在学习上屡遭挫折的他,有了一个找到自信的机会。周弘近水楼台,拜师学艺,顺理成章走上了颁奖台。

在柴火的毕剥声中,在玉米的香甜气味中,“劳动最可贵、节约最光荣、童年最幸福”的意识深入学生心灵。而在学生创作的一件件玉米相关作品中,我深切感受到,宁可高估学生,也不要低估学生。只要给学生亲近自然、亲近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创意和才能一定会给你带来欣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