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是怎样发生的? 瑞安安阳实小以项目化学习推进课堂变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2-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朱 丹 通讯员 叶世蛮

探寻一棵树的生命价值,走进千奇百怪的昆虫世界,小组合作研究桥梁的构造……近日,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开展了项目化学习周活动。在这整整一周时间里,学生们不用在教室里参加传统课堂学习,而是在不同领域进行创造性、探究式的深度学习。

“项目化学习是基于真实问题研究的跨学科学习。与传统教学相比,项目化学习运用了大项目设计课程单元或模块,它不仅能有效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全面提升孩子的核心素养。”校长潘权威介绍,近年来,该校构建了以“人文·科学·童趣”为主题的项目化课程。该课程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情,设计了六大主题的学习内容,分别指向不同年龄段学生所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而这次项目化学习周活动,恰恰是学生们过去这段时间的学习成果展示。

早在活动开始前一个月,学校就对学生学习的各学科知识内容和学习情况进行了摸底。经过校委会研究、教师讨论、学生征集及家长建议,各年段才确定了学习周的主题,如“昆虫世界”“国防教育知多少”“水的世界”“职业体验”等。之后,教师们借助思维导图,对学习目标、学时安排、学科内容进行设计与调整。“实际上,教师们在这个过程中面临了不小的挑战。由于在真实的情境下,学生们遇到的问题具有不确定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就需要统整多门学科的知识。”在潘权威看来,项目化学习的推进,让教师们真切地经历了一次跨学科深度融合的课堂变革。

学习周活动期间,四年级学生为了设计出一份营养又美味的午餐食谱,可谓是绞尽脑汁。他们不仅要通过听讲座、查资料等方式了解营养与健康知识,还要利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进行营养配餐。从计算不同膳食的营养含量和价格,到合理配比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营养素,再到生成一张食谱,他们的足迹不只是在教室,还在农场、菜场、厨房等场地;而他们的学习范围也涉及科学、数学、美术等不同学科领域。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适合高年级学生,在低年级学生中也颇受欢迎。该校教师朱启跑就组织一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打卡蜗牛”的项目化学习。原来,观察小动物是科学教材中的内容,而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蜗牛作为观察对象。于是,一系列问题产生了,如“蜗牛的黏液是怎么产生的”“蜗牛的壳破了,还会长出来吗”“怎样给蜗牛建一个家”……对此,他建议学生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分项目进行研究。学生们有的研究蜗牛的养殖,有的研究蜗牛的身体,有的研究蜗牛的繁殖。“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很有意思,连学习成果也‘干货满满’。除了丰富的实验结果,还有‘建筑作品’、原创绘本,甚至还有自编自导的情景剧。”朱启跑说。

为保障项目化学习持续地开展下去,该校从去年开始着手打造特色场馆。“未来学校应该像包容万象的博物馆一样,为师生创设多元学习空间。”潘权威告诉记者,目前,该校已经建成包括昆虫馆、文物馆、水资源展览馆等在内的10余个场馆。这些场馆与学生生活、校外实践建立了密切联系,引发了多样化的学习项目。

譬如,设立昆虫馆是由一名六年级的学生发起倡议的。原来,学校里有不少人和他一样,对昆虫十分感兴趣,一些学生对昆虫的研究甚至超过了教师。为了回应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学校联合家长、社会的力量建造,并且让学生参与设计和建造过程,最终有了现在的昆虫馆。如今,每个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在这里通过观察昆虫、接触昆虫、做昆虫标本、画昆虫绘本等方式,全面了解不同种类昆虫的特点,激发其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这学期,当地的一位民间收藏家在该校的文物馆展出了自己收藏的锡器。据了解,该校的文物馆每学期更换一次展品,如书画、瓷器等,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们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去研究。不久前,在当地水利局的帮助下,水资源展览馆也顺利建成。于是,三年级学生在进行“水的世界”主题学习时,又多了一个新的学习空间。为了让家长们也加入到项目化学习的行动中,该校还在假期里定期开放学校场馆,开展多项亲子活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