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乡村名校未来的五大合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1-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教授 李更生

在当下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走向现代化强国之际,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因此,振兴乡村教育、托起乡村名校,是我们走向伟大复兴的艰巨工程。我们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便是,哪些力量可以托起乡村的名校。

我认为,乡村教师和校长是重要的人的力量,国家倾斜乡村教育的政策与制度是政治保障的力量,乡村外部的引领和带动是助推的力量,乡村学校的文化自觉与创新是自我重生的内部力量,互联网信息化是现代科技的力量。托起乡村名校需要这五力并举。

其一,人是第一重要的因素。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中国乡村名校的崛起、乡村学校的振兴依赖着成千上万的默默无闻、甘于清贫、无怨无悔地辛勤耕耘在乡村教育田野之上的好教师、好校长。近期,《20年前的中师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一文在微信圈里刷屏了。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加快教师队伍培养的进程,一大批初中毕业的优秀学生被挑选出来进入中等师范学校学习三年,然后直接进入教师队伍行列。由于这批师范生天资聪颖(很多都是百里挑一,有的是千里挑一),而且在师范学校接受了真正的“全科教育”:语数政史地理化生门门都学,音体美一项不落,琴棋书画样样都会,再加上奋发向上、勤奋努力、担当奉献的时代精神打下的烙印,因此作者认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批中师生已经成为中国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基石。同样,中国乡村名校的崛起仍然要依托这股中坚力量。为此,今天的教育部门亟须思考的是,我们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来吸引更多的、优秀的、年轻的,而且是愿意来、留得住、教得好的好教师、好校长来共同托起乡村的学校?

其二,是制度与机制的力量。托起乡村名校不仅需要人,还需要政府建立有利于促进农村学校发展的一系列倾斜性的制度和政策,并形成有效的机制。可以说,我国乡村的衰落是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农村、农民的利益作为代价托起城市的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振兴乡村、托起乡村的教育,就必须建立倾斜于乡村教育发展的制度。《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应该就是一条现实举措。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推动优质学校辐射农村薄弱学校常态化,实行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制,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推进乡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等,这些无疑都是振兴乡村教育、托起名校的最有力的政策和制度力量。我们期待的是,这种政策和制度能真正落实并有效运行,从而形成一种真正促进乡村教育发展、托起乡村名校的机制力量。

其三,是来自外部的支持力量。托起乡村名校还需要一股来自外部的牵引和推动的力量。率先发展起来的城市名校要自觉担负起带动、辐射、托起乡村薄弱学校的责任与使命。目前,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立,名校集团化行动,马云的“乡村教师、校长计划”,教育部农村校长助力工程、影子工程,“领航工程”名校长工作室的辐射引领以及希望工程等,都是来自外部多维度、多渠道托起乡村名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其四,是来自内部自我重生的力量。乡村名校的崛起还需要一种来自内部不断实现自我更新的文化力量。民国之初,一大批忧国忧民的先进知识分子,如陶行知、黄炎培、梁漱溟、晏阳初等纷纷脱下西装皮鞋,穿起蓑衣草鞋,走进乡村、走进乡村学校,掀起一股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由此看来,今天所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可谓是一百年前“乡村建设运动”的一种延续与发展。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加速,但同时,有着数千年历史传承的乡村文化却在不断走向衰落。乡村振兴,必先振兴乡村教育;乡村教育的振兴,必由振兴乡村文化开始。如今的中国仍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因此,作为文化与文明传承的机构——学校,应该在关键性的历史时刻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传承优秀乡村文化,引领社会先进文明。乡村学校不仅要传承、激活优秀悠久的乡村文化,同时还要引领乡村民众和子弟学习、吸纳人类一切先进文化,把乡村学校打造成为农村文明的窗口、乡村文化的高地。乡村学校也要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崛起。这是一股来自内部实现自我重生的力量。

其五,是来自技术的力量。技术改变生活,技术改变世界,技术也必将改变教育,改变乡村学校。因此,在当下互联网智能化的时代,乡村学校要充分借助现代技术的力量实现自我的崛起。前段时间,一则《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刷屏了。我们且不去管“这块屏幕”是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但是这篇文章至少告诉我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相对比较匮乏的乡村学校,我们完全可以“搭乘”互联网、信息化、人工智能这列“高铁”实现弯道超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乡村学校的崛起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力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