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树立正确的质量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4-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浙江省一直重视教育评价改革,是教育部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实验区。自2013年试验区建设工作启动以来,我省通过建立体现绿色、健康、低利害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学校、社会和家庭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使学校回归立德树人,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这几年来,浙江以端正教育质量观,改进教育质量管理为主线;构建体现“四个关注”的综合评价监测体系;借鉴质量监测技术,推动日常评价改进工作;鼓励改革试点项目,培育区域多元实践,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浙江也因此成为教育评价领域的活跃地区。

A.重新理解教育质量:区域教育发展要有

“结构思维”与“生态意识”

浙江教育评价改革之路,一直伴着质疑和阻力,有的来自家长、社会,有的来自教育系统内部,有的来自行政干预。

在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看来,区域教育管理中存在三种“质量”:其一是“结果型质量”,反映学生个体的学习进步,应由学生自我负责;其二是“过程型质量”,反映学校整体的课程实施水平,包括教学活动的规范性与有效性,应由学校和教师负责;其三是综合体现区域教育质量的“结构型质量”,反映的是区域内学校、教师和各种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区域教育质量的核心体现。

反思当下教育评价问题,在于片面理解教育质量,将教育质量简单等同于学生学业成绩或升学情况的统计;片面追求“结果型质量”,忽略了“过程型质量”“结构型质量”对教育发展的根本支持与长远影响。这是教育质量管理的制度设计问题,也是实践层面的方法问题。区域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意义,在于重建教育质量管理机制,将区域教育管理的重点落在提高“结构型质量”,促进区域教育质量的可持续性发展。

当前不少区域仍然盛行“经济模式”的教育质量管理,将教育工作绩效聚焦在“结果型质量”,简单统计直观外显的统计数字,过度关注考试分数,过度采用横向比较,过度聚焦尖子学生,直接导致基础教育发展的生态失衡。特别是地方政府关注教育时容易表现出来的“学业成绩政绩化”倾向,对当前基础教育的消极影响正在加剧。

针对这一教育评价中唯学业、唯分数、盛行横向比较的弊习,浙江省提出区域教育发展评价须强调“结构思维”与“生态意识”,要以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地方政府端正教育质量观的建议,形成浙江关于如何扭转教育评价导向的基本主张。业内专家表示,浙江省是国内较早从教育政绩观的角度提出反思的地区,这是对全国教育评价的贡献。

浙江省提出要建立以教育生态为核心,关注教育系统内部均衡协调发展的有“结构意义”的区域教育评价。不能只盯着显性的指标,而要着力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系统中各要素的合理结构。如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等问题,都不能采用单一向度的加强措施,而要建立“结构思维”,按照“协调”“绿色”的发展理念,从教育生态的视角把握发展的方略。

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须以“学生发展”作为学校教育质量的体现,推行基于标准的质量,尊重差异发展的质量,强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品质,关注质量形成的过程与成本,关注学生成长环境。这是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核心精神,也是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的浙江解读。

以往的教育质量评价,更多是单向的、一维的、简单的。这次的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凸显了评价指标、评价方式、评价方法以及评价功能的综合性。一是评价指标的综合,由单纯看学生考试成绩变为看学生综合发展情况;二是评价方式的综合,突出强调定量与定性、终结性与形成性、内部与外部评价相结合;三是评价方法的综合,由过去单一的纸笔测试转变为科学论证基础上的抽样测试、问卷调查以及现场观察、个别访谈等多种方法;四是评价功能的综合,由过去重在甄别转变为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和激励等多方面作用。

2014和2017年,省教育厅教研室开展了主题为“义务教育阶段区域教育质量管理的经验与问题”和“重建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的两次调研,针对“区域依赖统考统测,学校强调教考分离,教师采用题海战术”的问题深入分析,调研报告《区域性统考“堵”与“疏”》《从校内考试制度看优质学校的密码》受到教育各界的重视。通过数据分析,揭示其中的规律,从而构建目标与过程清晰、体现“学生立场”、激活教师智慧、旨在“促进学习”的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B.重建教育质量管理机制:推动“区域性统考”向“学习质量调查”转型

随着对区域性统考利弊的客观认识,在部分地区,原先以横向比较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统考,逐渐向以诊断归因为主要功能的学习质量调查转型。

杭州市江干区在组织期末考试的同时,开展学生学习状况的深入调查,将学业测试成绩与学习现状调查情况一起反馈给学校,供学校诊断分析。区级层面、学科层面同步跟进培训指导,通过自我诊断及改进、跟进性调研、典型现象分析、对异常数据的跟进验证等,形成改进教育教学的具体建议。丽水市莲都区等地也有类似的做法。

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开展的“优化全面质量:构建素养取向的学科质量监测调研体系”也是一次很有价值的探索。该区提出并强化“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全面教育,保障全面合格,鼓励优秀发展”的“全面质量”育人理念,推行关注过程、旨在诊断与改进的学生学的评价和教师教的评价,变单一维度的“量增”为整体的、系统性的优化。通过创建联动机制,构建并完善了“素养取向的学科质量监测体系”,关注学科关键能力,关注学业投入和产出的比值,关注学习压力和感受,实施“优化全面质量”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学生学业评价中,学科素养分项评价和结果归类模糊评价同等重要,学校的评价体系、成绩报告单可以不同,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同等重要。该区夯实以校为本的“学教评一致机制”,以评价为支点撬动教的真变革和学的真发生,促进师生更精准的教与学。

杭州市萧山区改革学校发展性评价,关注学校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及发展过程,将区域学校评价定位于寻找学校发展中的闪光点,帮助学校实现教育价值的增值,从“加减乘除”四个角度完善区域性学校评价。加大增量评价,用多把尺子来衡量;减少统一细目,避千校一面守底线;倍乘评价方式,第三方评价促改进;除却常规项目,融入区域性特色创建工作。

C.构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保证教育评价重建的基础

作为区域需要关注学校的教育过程,要用综合素质评价打破唯学业分数论,学生个体评价要用综合素质评定打破唯成绩论。

温州市制定出台《温州市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实施方案》,构建学生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幸福等4个维度18项指标的四维评价指标体系,首次把学生的幸福作为评价的维度,启动初中绿色增值评价研究,初步构建区域本土化的增值评价模型,作为四维评价指标体系的补充和深化。形成了“市县联动”的教育质量分析反馈范式。构建了“监测评价—发现问题—解读问题—行动改进—追踪反馈—监测评价(再次评估)”的数据驱动教育教学改进循环路径,形成监测评价驱动教育教学改进良性循环圈,完善监测推动教育教学改进的应用体系,评价凸显全面、全程、全员的科学质量观。此外,该市构建起市县两级评价管理体系,大大推进了评价有效性。市级层面以温州市教育评估院为龙头、温州大学基础教育评估中心为辅助、温州市民办教育研究院为补充的三级评价体系,县级层面全部成立评价科室,配备专兼职评价员。

嘉兴市南湖区在深化课程改革,深入探索学生学习力发展路径的基础上,启动“促进中小学生学习力发展的‘绿色评价’”项目。厘清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实质,改变了全区教育工作者对于评价改革的认识,形成了绿色、全面的评价观和尊重规律、关注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建立了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评价机制,建构了“依标—明目—设计—采集—分析—指导—改进”的实践模型;研发了基于学生学习动力、毅力与能力发展的“三力”评价指标,探索了“三力”发展水平测评工具与技术,建设起“绿色评价”数据采集、分析与应用平台。几年来,该区探索形成“学业水平监测—关联因素分析—教学指导改进”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改进行动路径,从而让区域性的教育质量管理机制从“比较施压”向“引领教学”转变,在“减负增效”上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从2003年开始,东阳首创“儿童多元智能拓展五项评价”(FEID)系统,制定了《东阳市小学生智能课程标准》《儿童智能五项评价教师手册》《学生智能发展记载册》等,凸显了六方面的特点:顶层设计智能发展评价体系,丰富菜谱多把尺子量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解决问题,积分激励多次测评不封顶,家校互动评价主体多元化,智能课程评价注重过程性。如今,东阳全面实施“智慧评价”,推进“互联网+”模式在儿童智能五项评价领域中的规模化应用。全市义务段87000余名学生和2100余名班主任人人创建“我的空间”,为儿童综合素质评价、证据采集、成果展示提供平台。逐步以电子版的记录册替代纸质版手册,实现综合素质拓展活动可视化。

小学开展综合评价容易些,而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嘉兴市和宁波市的尝试很有借鉴意义。嘉兴市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中招生的“硬挂钩”的探索,为本区域建立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和政策环境,有效促进了区域教育质量与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制度与技术的创新。嘉兴市从2018年开始,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赋分制”,将综合素质评价等第折计分数计入中考总分,实现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高中招生的“硬挂钩”,撬动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品德表现、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和创新实践四个维度。宁波市制定《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南》,推动综合素质评价从“比较评定”转向“促进发展”。《指南》尝试从测评内容多样化、评价方法适切化、测评主体多元化以及综合素质评价在中招多元录取中的运用等方面保证学生的多元发展路径。强调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管理、学生自我参与和民主评议,积极唤醒初中学校的自主意识,从“注重高中学校要什么结果”走向“关注学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宁波市建立了初中综合素质评价云平台,保证实现数据的全程跟踪,同时实现了“数据随时采集”“评价随时反馈”“结果随时共享”,充分解决了过程性评价带来的繁琐工作,保证了数据的及时与透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二版图片     下一篇:歌唱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