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企业成为育人“甲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4-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胡梦甜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联合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进行了部署。

长久以来,校企合作“剃头挑子一头热”、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两张皮”现象,始终困扰着职业教育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深化产教融合的举措。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此次两部门联合印发的《实施办法》都明确提出,要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

破解技工荒,需要更多的教育型企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显示,我国目前总就业人口为7.76亿人,技术工人有1.65亿人,约占21%,其中高技能人才4700多万人,仅占就业人口的6%,而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高级技能人才占比高达40%~50%。对比悬殊的数字背后是迫切的高技能人才需求。

职业院校是为企业输送技术工人的重要渠道。然而,现实的尴尬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和实体经济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企业急需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职校生找工作却频频“碰壁”。

“‘温差’的存在,是因为教育链和产业链不在一个频道上。”美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熊旭锋说道,“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最先感知行业用人标准和产业技术变革,最先运作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这就要求一部分骨干龙头企业必须从幕后走到台前,对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需求有所应答。”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美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新昌技师学院(筹)设立了美盛服装学院。公司董事长亲自到学校授课;专业教师利用假期时间到企业上班;学生在企业参加实训的同时还参与企业的文化活动,享受和企业员工同等的福利待遇……如此一来,企业选用人才越来越得心应手。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一招。意识到这一点,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参与到职业教育办学和人才培养中去,将“渴求人才”的社会共识转化为“投资于人”的现实行动。

就在几天前,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与浙江飞剑科技有限公司举行了“飞剑智能制造班”冠名签约仪式。企业向学校捐赠了两台工业机器人,作为中职课堂的实训设备。这两台工业机器人是目前企业的高端生产设备,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前沿科技。企业还将在每周安排企业高级工程师和行业专家来校授课,为学校的专业教学提供高层次师资。在飞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夏飞剑看来,将企业纳入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有利于促进企业把技术技能、工匠精神、先进管理、创新文化等要素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全过程。

作为浙江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红五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先后与衢州中等专业学校、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等中职学校“联姻”,洽谈合作,牵头成立国内首个校企合作协会。红五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勇强说道:“红五环的发展分3个阶段,前10年为了企业自身的生存,第2个10年与大学院校合作,培养了800多个本科生,而第3个10年将在中职学校中培养出一批精英。”苏勇强说这番话是有十足底气的。在他的企业中,连续3年拿100多万元年薪的员工,并非名牌大学的高才生,而是职校生。

湖州当地知名企业湖州星汇餐饮管理集团专门设立了星汇奖学金,用于奖励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星汇集团”订单班的优秀学生,对家庭困难的学生额外提供每人每年2000元的助学金,同时全额承担学生的工作服、生活用品等相关费用……之所以愿意投入一大笔开支用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湖州星汇餐饮管理集团董事长有自己的思考:“职业院校的学生经过系统培训后,一旦认同了企业文化,在职业发展的路上进步飞快。”

走出“校热企冷”,关键要向企业充分赋权

《实施办法》指出,产教融合型企业是指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办学和深化改革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行为规范、成效显著,创造较大社会价值,对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较强带动引领示范效应的企业。

“建设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就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深化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主体作用,在促进校企协同中,积极优化人才、技术、管理等创新要素供给,既补齐教育人才短板,又补齐产业创新短板,打造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

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是认定产教融合型企业的一项重要指标。但采访中,不少企业负责人坦言,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常常处于“乙方”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

“产教融合型企业,让行业企业成为重要办学和育人主体,是从完善企业教育功能、深化企业教育定位的角度,对产教融合政策体系的进一步延伸。”熊旭锋分析,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主体作用,能够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的道路上,国内知名丝绸女装企业——达利(中国)有限公司与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中等职业学校已携手走过10余年。学校设立校企管理理事会,达利(中国)服装分公司总经理出任理事长,校长朱亚利出任副理事长,理事会成员结构按校企4∶3的比例安排,保证企业对理事会的“主体发言权”和责任担当。在理事会的直接领导下,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服装专业骨干教师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开发项目化教材。

为了实现教学设计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乐清市虹桥职业技术学校与合作企业合兴集团有限公司前前后后召开了数十次研讨会,双方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不仅精简了文化课和综合课,还根据企业的真实岗位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共同开发了《车工面对面》《CAD实践与指导》《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一系列校本教材。每年招生季,企业直接参与招生计划设置、招生面试录取、新生始业教育

如今,合兴集团有限公司的管理层有一半以上是乐清虹桥职专毕业的学生。该公司总经办的于国涛欣喜地说道:“企业在用人需求、能力要求、岗位吸纳、税收缴纳、薪酬支付等方面均有主导话语权并且是落地实施的主体。只有当企业以主体身份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才能更好地满足对高质量人力资源的需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三版图片     下一篇:职业教育的“浙派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