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好双眼,给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4-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叶青云

近视的年龄越来越小,度数越来越深,覆盖面越来越广……此前,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到,近年来由于中小学生课内外负担加重,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用眼过度、用眼不卫生、缺乏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等因素,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不断攀升,近视低龄化、重度化日益严重,已成为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

如何扭转青少年近视的“小、深、广”趋势?本月初,杭州市少年儿童爱眼护眼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同时确定上城区、滨江区及19所学校作为试点单位。事实上,不只是杭州,我省各地的中小学对于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都在积极行动起来,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防控青少年近视是一场持久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几乎每一所学校都在防控青少年近视上下了功夫。通常的做法有调整课桌椅高度和教室采光,组织各班开展预防近视的班会、主题课,落实眼保健操,加强户外运动,减少电子作业,等等。更有部分学校把护眼工作当成学校的一项课程来做,开展了连续性、系统性的活动。

东阳市吴宁第一小学以班级为单位,在每月第二周的周四开设“明眸课堂”,内容涉及与科学用眼相关的各种知识,如眼睛的构造、引起视力下降的原因、眼保健操的正确姿势、合理规范使用电子产品等。“明眸课堂”上除了有眼科医生的专业讲解,还有热心家长的积极参与。“保护青少年视力,要坚持预防为主。‘明眸课堂’就是通过开展视力保护宣传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校长陈红亮说。

在遂昌县云峰中心学校,“呵护眼睛 预防近视”作为一门新课程被列入该校“做最好的自己”好习惯校本课程之中。课程设计者周志阳本身是一名科学教师,因此他就将课程内容设计成科学实验形式的亲子学习。周志阳说:“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对防控近视的很多科学道理理解不透,在好习惯养成的路上很难坚持,所以亲子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杭州滨兴学校教师姚贺国告诉记者:“开学第一天,我会在班里测试并登记每一名学生的视力情况,并告知学生及家长会在学期末进行二次测评,届时视力将跟各学科成绩以及体育达标、班级贡献等结合在一起,综合评定学生本学期表现。”采访中,也有一些学校表示像杭州滨兴学校一样,把学生视力保护情况和综合评价挂钩,以此引起学生和家长的重视。

“在校内抓好防控近视工作,要外因内因双管齐下。”在绍兴市柯灵小学校长金华星看来,诸如改善光线情况、纠正不良写字姿势等外因的确能减少学生的视力伤害和用眼负担,但回归生活和身体运行常态的内因同样不可忽视。“教师还需多引导学生到户外运动以提高身体素质,多吃水果蔬菜保证营养均衡,使视力保持原生态的正常活力,这是保持视力健康的本源。”

寻求资源形成多方合力

“青少年的视力保护,绝不是学校在校内单方面努力的事情,更是需要家长在生活中全程引领和把控的工程。”正如金华星所说,青少年防控近视应该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大工程。

今年2月,浙江省教育厅等九部门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实施教卫协同工程,强化学校与医疗卫生机构联防联控作用;开展家庭护眼工程,发挥家庭近视防控关键作用。”目前,我省不少学校已经踏上了开拓渠道、寻求资源,以期达成学校、家长、社会三方合力的探索之路。

本月,江山市城南小学保护“视”界“家庭挑战30”项目拉开帷幕,内容是保证连续30天在家不玩手机、不看电视、不上网玩游戏、不在过强或过暗的光线下读书、不躺(趴)在床上写字,做到读书写字“一拳一尺一寸”等。活动中,学生的任务是“坚守”,家长的职责是“鼓劲”并负责每天检查。一年级学生周咿贝的妈妈说:“自从学校里开展了挑战行动,小妞积极性很高,时刻提醒自己看书写字做到规范,还会自觉远离手机等电子产品,在孩子习惯养成的起步阶段,这样的家校合作显得尤其重要。”

“学校寻求多方合力,让学生提高自己身体素质的同时,也督促转变了家长的教育观念,还引领全社会力量来共同关注和保护青少年视力健康,这为青少年的护眼工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浦江县浦阳第二小学教师费林泉介绍,该校邀请社区、医院近视防控专家走进校园,开展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和咨询,同时协同家委会向每位家长发放“防近视宣传单”,并利用家长资源开展相关主题对比实验,共同关注用眼问题。

“这是玻璃体,这是眼膜,这是瞳孔……”在一家视力健康机构,杭州市建新小学二年级北极星假日小队的学生们正在认真地听专业医师的讲解。他们还拿起专业设备体验了一把“视光师”的工作,给同行的家长检查了视力。2013年,建新小学携手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杭州市拱墅区疾控中心共建了我省首个医教联手的健康教育基地——“青少年爱眼健康教育基地”。此后,三方共同维护青少年视力健康,探索青少年近视的有效预防手段。如今,全省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医校结合的队伍中,把社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