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七成投入发展薄弱村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4-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季 颖 通讯员 徐德飞

常山县芳村镇中心小学已有近百年历史,多年来办学条件迟迟得不到改善。今年2月,易地新建的校区落成并投入使用,崭新的教学楼、设施齐全的学生公寓、250米的环形跑道等让师生们笑开了颜。

记者了解到,该县20所农村小学里有10所小规模学校,还有8个100人以下的教学点。常山地处浙西地区,财政相对薄弱,而农村薄弱校更是一直面临着基础硬件设施差、师资队伍缺乏抓手、教育教学质量无法提高等困境。怎么办?该县教育局从资金投入入手,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早在2017年年初,常山县就确立了“民生优先”的发展战略,把振兴教育作为县委县政府的“一号工程”。由此,该县确定了“穷财政办富教育”的思路,把教育投入作为第一投入,优先保障教育资金。

仅去年,全县就实施了3个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达4700万元;非重点建设项目16个,投资4450万元;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39个,共计561.72万元。县教育局副局长徐良英说:“这意味着我们把全县近七成的教育财政投入用于农村薄弱校的发展。”

为了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县政府积极调研每个教学点,有针对性地制订提升方案,变短板为亮点,实现“一校一策”。青石镇中心小学澄潭教学点仅有一、二年级两个教学班、32名学生、3位教师。“我们教学点一直想改善办学条件,却苦于没有资金。”教师郑春英说,去年县教育局组织开展的“最美教学点”评选活动,给每个教学点拨款6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利用胡柚发源地的区位优势,教学点开发了“柚文化”拓展课程,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在县财政大力支持“两类学校”发展的热潮中,各种社会办学力量也被发动起来。2017年9月,新昌乡党委、政府决定成立新昌乡教育基金,提升该乡学校软硬件设施。乡政府发动乡干部、乡贤等捐资助学,共筹得50万元基金,并实行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去年,这一助教基金给当地农村教师颁发了“坚守奖”“教学质量奖”,给学生颁发了奖学金、助学金,共计5万余元。同时,还拿出7万元给坐落于大山深处的新昌乡中心小学安装了13台空调。

不少企业也加入了该校的捐助行列。浙商银行杭州分行捐资30万元,帮助学校改造食堂和改善住宿生淋浴环境,并出资从常山越剧团聘请了鼓乐、二胡、葫芦丝等5位器乐演奏家辅导学生;浙商银行衢州分行在该校设立了“骄傲成长,有礼传承”校园骄傲人物奖励基金……校长徐利平说,一年多来,学校的环境改善了,待遇好了,留住了老师,教学质量也有大幅度的提升。

与此同时,常山力促城乡教育均衡,在小学段打造“1+2”抱团发展模式,5所城区学校与10所农村相对薄弱学校组建抱团发展联盟,送教、送课、送研;在中学段组建“志在四方”教育共同体,由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担任总校长,统筹全县初中教学活动,帮助农村初中补短板;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特岗津贴,引导教学人才向农村流动,让农村孩子共享教育振兴成果。

为避免抱团发展流于形式,县教育局给共同体拨了6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活动,并将抱团工作与学校及教师的考核相挂钩,切实发挥好城区优质资源向农村辐射的作用。同时,鼓励城区骨干教师到农村抱团校支教,规定城区教师带编到联盟内农村校,可享受农村教师津贴、特岗津贴等待遇,并能在新学校评聘职称和晋升岗位。

“开展‘两类学校’补短工作以来,无论是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还是师资队伍建设,可以说这些学校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徐良英告诉记者,县教育局还将多方争取资金,利用社会力量化解经费难题,继续探索城乡共同体发展模式,为提升“两类学校”提供有力支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