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初中学校“三关系”体验式德育活动体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4-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中学教育集团 黄明敏

“三关系”体验式德育活动体系,指从人与自我、人与群体、人与自然界三个“关系”维度出发,以生活为载体,以“爱与责任”为德育目标,通过“实景体验和虚拟体验”途径,提升根植于初中生内心的道德认知,使其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从而建构起一套系统活动体系。

一、存在问题

目前的在校初中生基本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其家庭教育受到市场经济价值观念的影响较多,往往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缺少“爱与责任”意识。主要表现在:

1.缺失对自我生命的珍爱。众多自杀案例中的初中学生,内心往往孤独感强烈,存在缺乏担当、不能吃苦、受挫力差等问题。

2.缺失与群体的和睦关系。许多学生不能感受到父母工作的艰辛,不能理解教师的苦口婆心,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父母,而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3.缺失对自然环境的爱护。就我校对全体学生进行的专项问卷调查而言,调查结果堪忧。学生的相关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大多数学生认为保护环境主要是政府的事,自己没有多少责任。

经过集体研讨、自我反思、总结,发现我校的德育工作存在实效性严重不足的问题。一是德育和社会生活缺乏广泛联系。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既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又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既不能激发学生情感,又难促使其内化。于是,德育就成为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毫不相干的东西。二是德育工作忽视学生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不注重青年心理特征,要求学生按某标准去做,而很少解释为什么。即使解释,也难以为学生所接受。三是无法融入学生日常行为实践。存在脱离社会实际、学生生活实际,缺少层次性与可操作性,目标笼统、过高,内容单一,方法简单等问题。

二、工作举措

通过前期总结反思和撰写文献综述之后,我们着手开展初中学校“三关系”体验式德育活动体系的建构研究工作。

1.基于“三关系”,梳理活动模块内容

“‘三关系’体验式德育活动体系”以“关系”为核心,分为“内关系”“类关系”和“物关系”三类。

①“内关系”分为我与物质生命、我与精神生命。详细言之,我与物质生命的德育内涵有生存、性别、性格、情绪、信念、青春等;我与精神生命的德育内涵包括尊重、独立、快乐、理想等。

②“类关系”分为我与他人、我与社会。其中,我与他人的德育内涵有合作、信任、沟通、平等、宽容、感恩、竞争等;我与社会的德育内涵包括规范、奉献、民主、法律、国家等。

③“物关系”分为我与生态自然、我与人化自然。其中,我与生态自然的德育内涵有平等、环保、欣赏等;我与他人的德育内涵包含创新、质疑、思辨、传承等。

2.立足情感体验,探寻活动途径方法

德育活动的开展,只有以学生的切身情感体验为立足点,才能达到切实有效的德育目的。同时,为最大限度突破初中学生的生活空间,主要通过实景体验和虚拟体验两种途径来开展德育活动。

3.围绕德育思路,呈现活动体系结构

在理清德育活动思路的基础上,还需将途径方法转化为具体形式,呈现出“三关系”德育活动整体结构。其一,实景体验活动,“内关系”活动有仪式活动、成功体验活动、戏剧表演活动、户外生存活动等;“类关系”活动有家庭角色扮演活动、志愿者活动、行走天下活动等;“物关系”活动有春游活动、环保活动、探秘大学实验室等。其二,虚拟体验活动,“内关系”活动有模拟盲人活动、劳动教育活动等;“类关系”活动有素质专题活动、典礼活动等;“物关系”活动有观影活动、制作物件活动等。

4.依据德育目标,实施活动组织方案

在“三关系”德育活动体系结构指导下,课题组商定每次德育活动的提升目标,如开学第一课、毕业典礼,九年级全体学生、家长、教师,徒步亭溪岭古道,并登上山峰。学生互相扶持,每个班级喊出自己的口号,场面非常感人。

活动让学生们认识到,人生如攀登,需要超越自我的勇气,同时也别忘欣赏途中的风景,快乐比成绩更重要,家长和教师们都愿意陪自己从容智慧地行走。

又如,学校几年来一直致力于“以爱育爱”离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毕业季开展的活动不再是仓促、简单的拍摄毕业照和发放毕业证书。而是建构了“梦想课程”“情感课程”和“仪式课程”等离校课程群,串联成30个小项,“离校不离梦,让梦想延续;离校不离情,让心飞扬;离校不离根,让感恩永留”。

三、工作成效

我们在学习中尝试,在尝试中总结,经历从迷茫到清晰,从困顿到自信的实践探索过程,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1.建构“三关系”体验式德育活动体系。从人与自我、人与群体、人与自然界三个维度出发,对学校多年德育活动进行系统总结和整体提升。

2.形成拥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学校德育特色。学校经过几年发展,获得浙江省书香校园、浙江省绿色学校、宁波市文明学校、宁波市美丽学校等荣誉称号。

3.提升学生“爱与责任”意识。围绕“爱与责任”主题,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改善和提升与自我、社会、自然的关系,促进精神品质逐步成长。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学校亲近感强烈,对德育活动认可度明显增加。不少家长反映,学生各种精神品质变化很大,变得更加开朗、更加懂事、更加勤奋努力。

4.创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导师评价机制。德育模式转变了,随之而来是德育导师评价方式的改变。学校从整体实施情况、活动中组织情况、规划与实施方案完成情况、学生评教情况四个方面评价德育导师,让德育导师既是德育活动的设计者,也是德育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情感融合在一起,理解学生、体谅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四、工作反思

虽然研究工作获得不错成效,但笔者发现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和提升。

1.德育活动有待进一步课程化。目前德育活动体系还只存在于活动层面,需要开展课程化研究,研发德育教材。

2.德育活动有待进一步拓展和丰富。由于学校场地限制及升学压力的影响,德育活动还局限于一定的区域和时间,接下来要进一步丰富德育活动,提升德育成效。

3.德育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固化。由于德育活动以群体开展为主,下一步要关注群体与关注个体相结合,让每个学生都在德育工作中受益。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